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張學良不抵抗 為何做抗日演說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9-20 14:54:12


 
  資料顯示,九一八事變中東北軍隊的“不抵抗”是出自張學良的命令。那麼,在1932年國聯調查團到來之時,為何張學良在視頻中顯示出比較強硬和鮮明的抗戰態度呢?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金光耀認為,張學良當初選擇不抵抗一方面是判斷失誤,“他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沒有意識到這次事變是全面侵略東北的開端。”另一方面,張學良寄希望於通過外交、國際仲裁等其他解決方法。

  王海晨對金光耀的看法表示認同:“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有過很多次的挑釁事件,比如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這次日本製造的柳條湖事件(即九一八事變),張學良認為和以前一樣,這也是普通的挑釁事件,認為不應該過度刺激日本,給他們更多的口實。”另外從現實角度考慮,張學良在1930年中原大戰之後成為北平軍分會委員長,新增晉、冀、察、綏四省和平、津、青島三市的地盤,政治實力達到巔峰。但是,因為處理中原大戰的善後事宜,張學良對東北事務的精力被分散;而且中原大戰後入關的大批東北軍沒有回防,1931年張學良為了討伐石友三又再度征調部分東北軍精銳入關,導致了東三省兵力的進一步空虛。

  在這種情況下,面對日本的侵略,張學良選擇了放棄抵抗,保存實力,“因為在張學良看來,打是打不過的。日本當時取得了朝鮮,可以源源不斷輸送兵力和物資,而南京政府當時是不會支援張學良的。”王海晨說。另外,當初張學良東北易幟時和南京國民政府的談判中有一個條件:東北歸順南京後,所有的外交問題交由南京政府來解決。這也是促使在九一八之初,張學良要和蔣介石步調保持一致的原因。

  “張學良在九一八中的態度和選擇,爭議太大,很多問題也只是採取的立場和角度不同而已。但在討論和評價的時候,需要回到當時的歷史語境中去,而不是從現在人的後設視角出發。張學良當時一部分從形勢出發,一部分為個人實力考慮,也有一部分是個人的視野局限,種種要素共同促成了‘不抵抗’的結果。但從視頻中可以看出來,他之後意識到犯了錯誤,不斷通過各種方式彌補,要不然也不會有西安事變。”王海晨這樣評價道。

  張學良晚年時回憶道,“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占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借口。”

  (來源:澎湃新聞)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