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體會:
探索創新的勇氣力量來自“青研班”
第四屆“青研班”學員、上海京劇院著名花臉演員安平在研討會上說,通過上“青研班”,不僅跟藝術家、理論家學到很多傳統的技藝、傳承的東西,更多學到了是怎麼繼承和發展,給他體會最深的就是創作角色、把握人物,他受益匪淺。
從上“青研班”到畢業,再到重新回到舞台,安平參演了5個戲,創作了5個新的角色。如,他跟陳少雲合作《成敗蕭何》,其中的韓信以往都是小生,以花臉來演還是第一次。“怎麼讓觀眾、藝術家、專家認可你塑造的人物形象呢?這就需要技法。這些技法在‘青研班’跟各位老師每一堂課講述的怎麼塑造人物是分不開的。”安平說,“還有一個最近排的、公演不久的《春秋二胥》,我演伍子胥,應該老生唱的戲,又弄成花臉。我有底氣,不怕挨罵,因為我們敢於創新、敢於去探索,其實這種勇氣、力量都來自‘青研班’的學習經歷。”
“這個班給了我質的飛躍。”第三屆“青研班”學員、現為武漢京劇院院長的劉子薇說,15年前,她從“青研班”畢業後第一個劇目《三寸金蓮》是在中國戲曲學院做的,“咱們劇院沒有什麼錢,創作就在學院,李金鴻老師教我硬蹺。”她後來回去做院長,這10年做了5出戲。“有人問我怎麼又自己表演,我也是想在繼承上有一點點創新。因為我在武漢,傳統戲太多,好的藝術家都在前面。我一地方演員,還要帶一個團,生存比較難,希望找一條自己的藝術之路。” 劉子薇後來又做了主要講武漢女人的3個現代戲《生活秀》《水上燈》《美麗人生》,頗感自豪。她感謝 “青研班”的諸多老師,“最感謝張關正老師,因為張老師是班主任,當時我在班排最末,張老師從來不嫌棄我,一直帶著我。這個班對我特別重要,我在這個班得到成長,以後也會努力。”
未來之路:
能否複制推廣?能否繼續輝煌?
對於中國戲曲當代發展來說,“青研班”提供了很好的範例。怎麼把它辦下去,繼續原來的輝煌,成為業界和社會關心和思考的問題。
“青研班”模式能不能複制、推廣?能不能對中國其他劇種發展起到關鍵作用?傅謹指出,目前看起來情況並不樂觀。各個地方宣傳文化部門不是不知道“青研班”很好,而是他們很難對其模式進行複制。“青研班”模式怎麼推廣,通過什麼途徑推廣,這是業界面臨的特別大的挑戰。僅靠中國戲曲學院很難完整承擔這樣的任務,需要全國各地戲曲教育部門和機構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