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日電/就在前幾天,華僑大學廈門工學院下發了一則通知《關於校園內禁止違規打包送餐和商業推銷活動的實施細則》,這則通知很快在校內引起軒然大波。
通知規定,禁止學生叫外賣,禁止將食堂飯菜打包進宿舍,禁止在校內各食堂的一切現金交易,學生們必須親自去食堂吃飯,要是病了或者其他特殊情況,需將飯菜打包進宿舍的,得憑輔導員證明,並自備非一次性餐具到食堂去買。這個波動迅速蔓延到網上,引起眾人熱議。
拿管小朋友的方式管大學生,是真的“沒有辦法的辦法”,還是學校和學生之間,沒有建立起平等、有效的對話平台?
事件:叫外賣,就是沒有社會責任感?
校方說:“自己的消費還要增加環境壓力,說明沒有社會責任感,以後怎麼擔當社會責任?”
對於出台通知,華僑大學廈門工學院副院長陳克明解釋說,最主要的原因是學校白色垃圾污染增多。
“宿舍內不能降解的飯盒堆滿垃圾箱,天一熱,臭不可聞。”“有的學生,沒下課就拿著手機開始訂餐,回到宿舍躺在床上,邊玩手機邊等飯,這樣容易養成懶散的習慣,不利於個人成長。經常用一次性餐具,不環保,這也說明一些學生缺少社會責任感。”不愛吃的飯不吃,不易養成好習慣。
學校另一位負責人說,本來,偶爾打包到宿舍也是合理的,但通知出台前,學校經過一個多月的勸說與教育,收效卻不明顯,不得已才使用“一刀切”的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