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3日電/經過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之後,中國消費者對國產乳製品的信心一蹶不振,雖然在當前最嚴厲的監管和標準下,國產乳製品仍然不受青睞。
這樣的現狀,無疑給國際乳業巨頭帶來機會。荷蘭乳業協會主席郝瀚思昨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協會正與中國質檢總局磋商一項擴大出口協議。
3月份,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荷蘭訪問時,中國與荷蘭簽署了一項協議。荷蘭的奶製品行業專家將幫助中國提高產量、改善質量,在未來幾年內協助中國把每年牛奶的產量從3700萬噸增加到4000萬噸,同時荷蘭將向中國內地出口更多荷蘭奶製品。
歐盟放開乳製品配額限制後,荷蘭牛奶的年產量可以迅速增長7%。就今年來說,就將極大緩解中國乳品市場近300萬噸缺口的“近渴”。
荷蘭全面窺視
在經過習主席訪荷之後,荷蘭乳業協會的主席馬不停蹄地奔波在中國市場上,除了要與質檢總局敲定進口協議,還有很多的事情等著郝瀚思去做。
作為對於“中國需求”的回應,荷蘭乳業協會主席特意取了一個耐人尋味的中文名字——郝瀚思。中國業界則把這個名字解讀為“好漢的心思在中國”。
這位來自荷蘭的郝主席表示,荷蘭多年來一直推動歐盟至2015年全面終止乳製品生產配額,就是為了抓住中國機遇,釋放本國牛奶和乳製品產能。
郝瀚思此行北京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荷、中雙方定期和緊急溝通機制,加強乳品溯源體系的交流和共享,以及加強雙方乳品檢測技術的合作和檢測結果的合作。
郝瀚思“游說”中國市場的底氣,還有兩個殺手鐧:第一,與眾不同的牛奶。郝先生說,在中國和歐洲,散養雞的蛋要比養殖場雞蛋更有價值。荷蘭的奶牛基本上都是中型牧場,戶外放牧,牛在大草原上按照各自的身體需要自由覓食,散養的牛更健康,奶更優質。
第二,深耕中國市場的決心。習主席訪問荷蘭期間,郝瀚思代表荷蘭乳業協會鄭重承諾——幫助中國牛奶產量從3700萬噸提高到4000萬噸。郝瀚思說,目前,荷蘭每頭牛年產牛奶8500公斤,中國僅為3500公斤到5500公斤。讓一頭牛吃同樣的草,擠更多的奶,中國奶農才能賺更多的錢,消費者才能買到更便宜的奶。
荷蘭乳製品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是否會搶了中國民族產業飯碗,荷蘭幫助中國乳品業提高養牛技術是否會砸了自家的飯碗?
在和記者聊天時,他的回答還是三句不離本行——十多年前,從荷蘭乳品業以“美素佳兒”奶粉探路中國市場至今,中國年人均乳製品消費量增加了10倍,但僅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即便是未來5年中國人均乳製品消費量增長一倍,達到韓國和日本的水平,中國乳製品市場還將新增數以千萬級噸的巨大需求。
中國奶不足
“中國奶牛的產量低,現在每年產奶的奶牛在900萬頭左右,平均年產奶量在5.5噸左右。”廣州乳業辦公室理事王丁棉對記者表示、與郝瀚思所描述的荷蘭擁有120萬頭奶牛,一年產奶1200萬噸鮮奶來比較,中國奶牛的奶不足已經是一個客觀現實。
在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奶業發展中心即將發布的《中國奶業白皮書》中描述,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中國生鮮乳產量為3531萬噸,較2012年降低了5.7%,奶牛存欄量則降低約10%,更加加劇了中國市場原料奶供應緊張的形勢。
“基於奶牛遺傳育種、飼料資源開發利用、飼養管理技術、疾病防控技術和糞污處理技術等原因,中國的奶牛單產和生鮮乳質量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李勝利告訴記者。
作為《中國奶業白皮書》的參與人,李勝利介紹,中國大部分奶牛養殖地區的奶牛平均單產僅5.4噸(2011年統計數據),遠低於發達國家奶牛單產水平,這一方面是奶牛良種化程度偏低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全株青貯玉米、苜蓿和其他優質飼草不足,飼喂效率低造成的。
中國奶牛養殖業的飼料轉化率僅為0.8~1.1,較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目前這一指標的國際先進水平為1.5以上)。
不可回避的是,中國奶牛的疫情防控情況也衝擊著中國奶牛的產奶量。由於防疫體系建設落後,近年來口蹄疫疫情在我國東北、西北地區時有發生,奶牛布魯氏杆菌病、結核病和其他人畜共患病的陽性檢出率較高。
商品化的診斷試劑盒和相應的疫苗的缺乏,致使相關傳染病的發病率很高。奶牛養殖普通疾病如乳房炎、營養代謝病、肢蹄病及其他各類疫病也已成為我國奶牛養殖業面臨的制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