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縣畜牧局的喬姓科長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奶牛養殖小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會遭受限量、拒收,甚至遭到淘汰。面對奶業市場的內憂外患,小區管理模式必將被取締,養殖設施進行改造升級是基礎,飼喂技術提高是條件、管理模式轉變是保證。
喬姓科長提到,很多奶企對自己簽署協議的養牛小區進行評級,根據飼養方式、奶牛質量等分為A-D四級,比如君樂寶乳業,在全省大概有50多個養牛小區,一部分評到D級將來肯定是要被淘汰的。
當然,面臨淘汰的奶農,也沒有具體的政策補貼,這是市場化環境造就的,只能是優勝劣汰。
牧場化管理到底是什麼樣的模式呢?
某小區老板稱,牧場化管理模式是對奶牛統一管理、統一喂養、統一清掃衛生、統一擠奶等,這樣可以提高鮮奶產量及進一步提升鮮奶品質。
奶農參與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入股的方式,奶農自己家奶牛作價(評估每頭牛的價格)以後,按照一萬元一股計算,所有奶農都可以入股進來;另外一種模式是奶農把奶牛托管給牧場老板,考核奶牛出奶量,評定等級後,每頭牛每年給奶農2000元-2500元不等。
聽上去很合理及陽光化的管理模式,為什麼奶農自己不願意參與呢?
同樣有十幾年養殖經驗的奶農馬萍(化名)向記者講述了自己不願意參與牧場式管理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