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文章也明顯在強調著一種孤獨感:“我們圍坐在一起,幫助余秀華剝棉花。其雙親年近七旬,這些天還在幫別人家打場。余秀華幹不了其他農活,就和奶奶剝棉花;其奶奶年逾九旬,精力不濟。祖孫二人亦少話語。”
據日後媒體的訪談和報道,38歲的余秀華前半截人生可以概括為:因出生時倒產腦缺氧而造成腦癱,高二輟學後便在家裡安排下結婚生子。目前兒子在武漢讀大學,她與年邁的父母相依為命,沒有收入,甚至需要年邁的父母照顧。
在聊天中,余秀華不止一次跟來人提到自己的孤獨:“在家跟父母沒什麼交流,兒子有什麼話也不太跟我交流。”
還好,她認識了詩歌。她在博客上寫,在論壇上寫。
親近
終於被人發現了才華,她卻感到了疲憊
劉年在《詩刊》推出余秀華時還沒見過余秀華:“為了寫這篇文章,做了簡短的採訪。電話裡,她咬字不准,於是改作QQ聊天。她的智商不僅不低,反而很高”。
2014年,在余秀華獨自寫下了2000多首詩後,親近的機會來了。《詩刊》編輯劉年發現了余秀華的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