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農耕文明長期居於世界領先水平。漢代時,中國人口就超過6000萬,墾地超過8億畝。唐代長安城面積超過8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00萬,宮殿金碧輝煌,佛寺寶塔高聳,東西兩市十分繁榮。詩人岑參就有“長安城中百萬家”的詩句。北宋時,國家稅收峰值達到1.6億貫,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那個時候,倫敦、巴黎、威尼斯、佛羅倫薩的人口都不足10萬,而中國擁有1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近50座。
工業革命發生後,我們就開始落伍了,西方國家則發展起來了。鴉片戰爭後,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工業革命機遇沒有抓住,儘管民族工業也有一些發展、外國資本也有一些進入,如上海的“十裡洋場”、天津的工業、武漢的軍工生產也曾名震一時,但總體上國家是貧窮落後、戰亂不已的,在時代前進潮流中掉隊了。這一狀態持續了百餘年。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領導人民開始大規模工業化建設。毛澤東同志提出,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安下心來,使我們可以建設我們國家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科學文化和現代化的國防”。上世紀50年代,國家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後來,由於在指導思想上出現了“左”的錯誤,還發生了“文革”那樣的十年浩劫,加上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不夠深入,大規模工業化建設未能順利持續下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30多年來,儘管遇到各種困難,但我們創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個國家經濟高速增長持續時間最長的奇跡。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改革開放之初是第十一;2005年超過法國,居第五;2006年超過英國,居第四;2007年超過德國,居第三;2009年超過日本,居第二。2010年,中國製造業規模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創造了世界發展的奇跡。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增大,我們在發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節點,如同一個人,10歲至18歲期間個子猛長,18歲之後長個子的速度就慢下來了。經濟發展面臨結構調整節點,低端產業產能過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產業要加快發展,過去生產什麼都賺錢、生產多少都能賣出去的情況不存在了。經濟發展面臨動力轉換節點,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經濟增長需要更多驅動力創新。
從空間上看,中國出口優勢和參與國際產業分工模式面臨新挑戰,經濟發展新常態是這種變化的體現。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踏步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對國際市場的充分有效利用。建立在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和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機會基礎上的大規模出口和外向型發展,成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1979年至2012年,中國貨物出口保持20%左右的年均增長率,快速成長為世界貿易大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