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大學的經費不夠是因為不動用民間力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11 09:30:08


  中評社北京7月11日電/新華網刊載了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關於中國大學問題的講話,全文如下:
 
  中國的教育,最重要是教育均衡的問題。中國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有錢有勢家庭的孩子和無錢無勢家庭的孩子怎樣在教育上達到比較好的均衡狀態。
 
  中國近20年來的高等教育是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的,比如說其中一個進步就是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我認為大學擴招不是一件壞事,儘管有點擴招的過分了。中國的特點是一鬆就亂,一緊就死。大學擴招,儘管導致大學生有點過剩,因為我們現在常常要討論如何鼓勵大學生創業和就業,這個背後的原因是大學生就業有一定的難度,說明大學生過剩了。但是其實這件事情本身依然是件好事,因為不管大學本身的教學質量是上升還是下降,中國每年增加幾百萬受過了四年高等教育的大學生,這件事情本身一定是一個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事情,它遠遠比我們當初,像我80年進北大的時候,大概全國加起來都不超過20萬大學生,要好得多的多。所以,實際上我們的教育還是有進步的,高等教育有進步。
 
  第二個高等教育的進步體現在國際化上面。國際化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個就是我們越來越多的大學願意把自己的老師送到國外去進修,就像剛才特洛伊大學的厄爾講的一樣,他們願意把老師送到全世界各地區進修,去進行交換。最基層的大學都在這麼做,就像我去年接手的耿丹學院,實際上是一個三本的民辦高校。大家都知道民辦高等教育實際上是處於中國高等教育的最底層的,因為大部分民辦高校都是三本學校。但是即使這樣的話,耿丹學院今年加起來一年也送了大概幾十個老師到國外去進修,平均進修時間兩個月到四個月。你可以感覺到,這個實際上是中國的大學在往外走,積極和國際接軌。另外,交換學生的大學越來越多,反正我知道大量的大學都在做2+2,或者是1+3或者是3+1,或者是1+2+1,我們現在這個項目實際上好像是1+2+1這樣一個項目。所以,實際上我們是希望學生走出去的。
 
  第三個變動,我個人的感覺,儘管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在大學了,我們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非常在意引進在國外博士畢業這樣的人才。特別是在國外已經有了教學經驗的人才回到中國來。有的時候不自覺的,我們的課程實際上就變成了雙語教育。這個也可以有例證,引進一個國外的博士畢業生在國外已經教了五年書,他的課就變成了漢語和英語同時教學,實際上已經有了一個國際教學經驗的老師來面對中國學生,他自覺不自覺的就把國際化的理念帶回到中國的大學課堂中來。所以我能感覺到這些進步,大家都在不遺餘力的努力。
 
  我們能看到的問題是中國大學的經費不夠,因為我們中國的大學不動用民間力量。我常常說,中國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從解放到現在幾十年的時間,六七十年的時間了,我們犯的一個最大的錯誤,是不再相信民間力量。儘管後來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終於讓民間力量的一部分釋放出來了,尤其在經濟領域。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當初不是改革開放鄧小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後允許個人辦成公司,由公司辦成大企業,今天的中國經濟是絕對不可能這麼發達的。因為現在中國的民營經濟已經占到了中國GDP總值的70%左右,而就業機會占到了85%左右。這就是給民間力量,相信民間力量所帶來的變化。但是讓我們感到有一點糾結,甚至有點失望的是,在教育領域一直沒有對民間力量真正的開放,這是真的。教育跟經濟一樣,在解放以後所有的私立教育就全部給卡斷了,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改革開放以後,經濟迎頭趕上了,但是教育領域現在為止依然沒有任何對民間的教育力量進行真正鼓勵這樣的一系列的舉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