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堂課上,蔡老師告訴學生們,作為父母,難免也有衝動的時候。“我跟兒子有過約定,每天晚上只能看兩個半小時電視。一個周末的早上,兒子正在按電視路由器開關,我馬上大聲呵斥他還不到看電視的時間,不能開。兒子眼眶頓時紅了,指著路由器解釋,並不是想看電視,這個開關是開著的,他想關掉。我意識到自己錯怪了兒子。兒子很委屈,生氣不理我,我馬上抱起他,跟他道歉。”
蔡老師說,當你意識到做錯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承認錯誤,這樣可以避免矛盾積蓄,彼此之間沒有埋怨,相處才會更容易。
學生:打電話,媽媽第一句話就是“是不是沒錢了”
老師:我每年帶父母出游
總結:及時盡孝,不要等到來不及才後悔
蔡老師的大部分學生是外地人,平時跟父母都是打電話聯繫,有時一兩個月通一次電話。
“班上一個男同學,平常都是生活費用完的時候才給父母打電話。他告訴我,有一次他遇到了挫折,心情不好,突然很想爸爸媽媽,就給爸媽打了一個電話。電話剛剛接通,還沒開口,電話那頭的媽媽馬上就說‘是不是沒錢了,要多少?給你打……’聽到媽媽這句話,男同學很難過,開始反思自己,與父母之間的交流僅僅停留在生活費上了嗎?”
每個學期開學,第一堂課上蔡老師都會問學生們在假期幹了什麼,有沒有出去旅遊,跟誰一起?答案是:80%外出旅遊都是跟同學朋友,只有20%的學生選擇與父母一起旅遊。有個學生很喜歡旅遊,一有假期就約上同學窮游。每到假期,父母打電話來問的不是什麼時候回家,而是這次去哪裡。大三寒假,她回到家,父母整理老照片,還用字條寫上哪一年、孩子幾歲、在哪裡游玩的便簽。
“她翻著照片,發現初中後就再也沒有全家出游的照片,而且照片上自己不是被爸爸扛著,就是被媽媽抱著。轉眼一看,身邊的父母兩鬢花白。她突然意識到父母老矣,第二天訂了三張去上海的票,帶著父母去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