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門檻都是設給那些沒有能力的企業看的。對一些有能力的企業來說,弄個假材料都能拿到批文。”趙友山說,所謂“有能力”就是指企業有沒有給相關負責人送禮,如果企業不送,他們就以種種借口說企業不符合條件不給批,逼得企業只能掏腰包。
具體要掏多少?趙友山透露,當時要拿一個成品油批發資質,企業普遍要給分管負責人20萬。而成品油批零環節同樣存在無孔不入的尋租現象,尤其多發於過去成品油定價機制未理順、市場上“油荒”頻仍之時。
業內熟知,每當“油荒”來襲,“黑市油”就會紛紛浮出。而每逢這一時刻,兩大石油集團地方銷售公司的辦公室總是人頭攢動——市場上油越緊張,銷售公司手裡的成品油批發“條子”就越珍貴。而那些拿到油的民企往往並不急於銷售,大多“囤油”待漲。於是,一邊是“黑市油”價水漲船高,另一邊則是“油荒”愈演愈烈。
在此期間,以黑市油為寄生對象的油販子漫步在市場的灰色地帶、游離於法律的真空區間。他們嗅覺敏銳,如影隨形,通過囤油、倒油、摻油牟取了巨額暴利。
“成品油黑市是由能源領域的壟斷造成的,而壟斷必然導致腐敗。”中國石油業國際產業投資聯盟秘書長崔新生頗為隱晦地告訴記者,中國的民營油企大多是“腐敗式”生存,“只要把相關人士的私人問題解決了,則公的一塊不是問題。”
“石油是黑的!”崔新生最後一字一頓地說出這句雙關語。
反腐的本質就是反壟斷
在很多人看來,中央針對能源領域連續打出的反腐重拳,除了要滌清行業生態外,另一大重要目的還是為下一步改革掃清障礙。
“劉志軍和蔣潔敏的被抓對所有央企都是個警示:這輪改革中,不存在有人能擋路的問題。”一位中央智囊人士對記者說。
在他看來,能源局官員的腐敗雖然惡劣,卻還不及國企腐敗為害深遠。後者經過長期壟斷的熏染,已形成一個個利益群體,就如同擁有強大自我複制能力的DNA分子一般,借助自我強化與再造,滲入經濟、政治、社會的方方面面,實現對國家經濟生態的深度掌控——經濟寡頭由是形成。這是腐敗背後的真正威脅。
“本質上,能源反腐就是反壟斷,而壟斷在經濟領域的代表就是利益集團。”吳疆說。
在吳疆眼中,電網就是這樣一個典型。“電力領域的很多事,電網只有滿意了才去幹,不滿意就不幹,如內蒙古電力外送,發改委批了幾條特高壓500千伏,已經核准了,電網就不開工,逼著能源局批特高壓1000千伏。經過多年壟斷,電網企業已缺乏制衡、難以監督。”
這裡的壟斷包含了四重含義:一是調度壟斷,即之前作為公共權力的電網調度進入到企業,且是作為市場交易一方的企業;二是業務壟斷,獨家買賣令電網成為唯一的買主和賣主,可充分享受壓價;三是規模壟斷,如國網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電力企業;四是上下游壟斷,電網不僅一家採購國內80%的電力設備,甚至還把生產特高壓裝置的企業都收購了,既模糊了成本,更阻礙了技術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