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通民族文化與世界文明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生於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
讓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既能不斷實現自我超越,也能深刻觀照人類命運。
2017年2月10日,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通過了“非洲發展新夥伴關係的社會層面”決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中。就在不久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了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引發全場30多次熱烈掌聲。第七十一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彼得·湯姆森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視為“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唯一未來”。
這一充滿中國智慧的理念和倡議,深深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中華文化“天人一體”的宇宙情懷,“天下一家”的人類情懷,“中和之道”的協調智慧,培育了中華文明數千年綿延不斷的文化韌性,天然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共同性問題提供了思想資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是在充分吸收、提煉中國文化價值精神的基礎上,面向世界文明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
這一充滿中國智慧的理念和倡議,自然生發於民族文化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實踐之中。通過對中國文化發展理念的深入觀察、對中國現代化起點與方向的深刻思考,我們黨形成了“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文化建設基本要求:既要胸有乾坤,樹立全球視野,大膽借鑒、引進、消化世界優秀的文明成果,更要心有定力,堅持文化自信、培養文化自覺,呵護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由此深度把握了民族文化與世界文明深層互動的張力。
源頭清則波瀾闊。
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世界各國優秀文化一道造福人類”的壯闊實踐中,中國智慧、中國理念在哲學、藝術、美學、宗教乃至法理、政治、道德等方面都綻放出令世界驚艶的一面——
五年一屆的、被稱為哲學界奧林匹克的世界哲學大會,自1900年以來一直由西方哲學唱獨角戲。1987年,中國哲學家湯一介在加拿大蒙特利爾世界哲學大會分會場上指出,中國哲學的主題和精義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分別與真善美相對應。1998年,漢學家杜維明教授作為亞洲學者在波士頓世界哲學大會上第一次做了儒家文化的主題演講。而在2013年的雅典世界哲學大會上,中文不僅被作為永久性工作語言,清華大學陳來教授還第一次用漢語做了主題演講,中國更是擊敗巴西獲得了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2018年)的承辦權。經歷了“新心學”“新理學”“新仁學”等創新性發展的中國哲學,已然在世界最高哲學舞台迎來自己的主場。
如果說中國哲學在全球舞台的展現,讓世界知道了“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那麼在更加具有大眾性的日常文化和文化消費層面,走向世界的中國元素則已經蔚為大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