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6日電/一面是兒科醫生緊缺,一面則是兒科醫生不斷的流失。據“白皮書”統計數據,最近3年,中國兒科醫師流失人數為14310人,占比10.7%。
冬天,夜間12點,本該是一天中最寂靜的時刻,深圳某三甲醫院的兒科急診室門口卻嘈雜若菜市場。
病人實在是太多了,兒科醫生賀蘭希(化名)不得不加快問診速度。
這一晚,賀蘭希在急診科看了近300個病人,是普通門診正常工作量的三倍。
入冬以來的流感,讓各地的兒科醫生荒變成了兒科恐慌,焦慮的家長、哭泣的孩子、無奈的醫生匯聚在一個時間維度裡,共同對這一局面感到無措。
流感誘發的兒科癱瘓
超負荷的工作量倚賴更快的問診速度,更快的問診速度又來自於工作積累。這是賀蘭希從業的第九個年頭,繁重的工作量造成的壓力性肥胖讓他比剛上班時肥了20斤。
平均3分鐘看一個病人,賀蘭希是科裡有名的快手。他有一個讓自己工作高效的辦法:饑餓和寒冷。饑餓讓人不會犯困,寒冷則讓人清醒。除了吃飯不定時,無論春夏秋冬,值班時他一律穿夏裝白大褂。
儘管清醒,但病人過多,賀蘭希也會焦躁。因等待時間過長,頻頻有家長質疑為什麼不多加人手? 賀蘭希常擺擺手,交給護士去解釋,自己則迅速點擊叫號看下一個患者。
直至早上8天,門診交班,賀蘭希的“大夜”終於結束。他回到家中想好好補一覺,但是手機卻不敢關機,他在等通知。
急診一天三個班次, 兒科共有18名醫生,分流去住院部、門診一多半人手後,連賀蘭希在內的只有6名急診醫生。一個一個班次才能確保上完“大夜”後的人可以補休一天。
2017年12月以來,深圳市流感指數接連為Ⅰ級(極易發生)、Ⅱ級(易發生),面對急診室門口烏壓壓等待的人群,賀蘭希和同事們大夜後的補休取消了。一旦排號的病人超過40個,護士就打電話通知本該休息的醫生回來,“兩名醫生同時開工分流病人,才能確保在下一個班次交接時不遺留太多病號。”賀蘭希對時代周報記者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