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教授耗時8年為《史記》挑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1-30 14:46:13


  中評社北京11月30日電/選入中學語文讀本中《廉頗藺相如列傳》的一篇文章出錯了;秦始皇不是51歲去世……《史記》修訂本出版暨《史記》研究學科團隊建設座談會昨天在南京師範大學召開,《史記》修訂工作的主持人、南師大趙生群教授表示,他帶領一支8名教授組成的團隊在這部書上投入了8年時間,新增校勘記3400多條,約30萬字,並改動標點6000餘處,呈現最接近原版的《史記》。

  為何修訂?

  《史記》流傳中出現訛誤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始於傳說中的黃帝,迄於漢武帝時期,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韵之離騷”。不過,由於年代久遠,《史記》版本複雜,甚至同一版本的不同印次文字也不同,加上過去記錄方式比較傳統,在流傳的過程中存在偏差。“我們的工作就是還原古籍,不是考證《史記》中原有內容的真實性。”趙生群教授說。

  2005年初,中華書局開始著手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的前期調研。2006年4月,《史記》修訂工程正式啟動,中華書局將主持工作交由南師大文學院趙生群教授。“我們沿用清代金陵書局本為底本,梳理了《史記》的版本系統,最終確定了以北宋景祐監本、南宋紹興本、南宋黃善夫本、明汲古閣《索隱》單刻本、清武英殿本為通校本,以南宋耿秉本、元代彭寅翁本、明代柯維熊本、明代凌稚隆本、日本瀧川資言《會注考證》本為參校本。”趙生群介紹,借助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他們借鑒了前人未使用的珍稀版本進行通校和參校,還充分利用了古籍數據庫檢索,提高了判斷準確性。“通過八年的努力,修訂版新增校勘記3400多條,約30萬字,並改動標點就有6000多處。修正了漏字、多字、顛倒,包括人名、地名、書名和史實等多種錯誤。”

  哪些錯誤?

  人名出錯秦相“範睢”應該叫“範雎”

  趙生群舉例說,在《史記》的130篇文章裡,有的人名就做了改動。《史記》中有一篇文章,原名《範睢蔡澤列傳》。該篇是戰國末期秦國兩位國相範睢和蔡澤的合傳。範睢和蔡澤同是辯士出身,在任秦相之前都曾走過一段坎坷的道路。其中範睢在魏國被魏相魏齊屈打幾乎致死,後來“羈旅入秦”,憑著能言善辯,足智多謀,終於成為秦相。“秦相‘範睢’的名字應為‘範雎’。”趙生群介紹說,“範雎”有時也寫作“範且”,武梁石室畫像將“範且”與“魏須賈”並列,無疑應該就是“範雎”。戰國、秦、漢時,很多人都以“且”為名,如司馬穰且、豫且、夏無且、龍且等,或在“且”旁加“隹”,如“範雎”、“唐雎”、“昭雎”等。“此次修訂,我們將‘範睢’改作‘範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