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荒者拉著滿車的廢品回到“板房村”。 |
從停工至今,每天都有材料商和民工赴工地催賬。由於層層拖欠工資,2010年,供應商北京宏福華信混凝土起訴開發商及施工方。3月9日,海淀區人民法院最終判決為,依照《北京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中關於工程款支付進度的約定,每批樓均達到結構封頂並負責報質量監督站驗收合格後,開發商向施工單位支付首批30%的工程款,但至今花園別墅項目工程並未達到封頂,亦未經驗收合格,因此支付首批工程款的時限尚未屆至。綜上,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此後,開發商與施工方兩方一直在訴諸法律解決糾紛,始終未果。因此大量工人、材料商、供應商未拿到工程款,也沒有好的解決方法,都長期居住施工現場等待結賬。
板房低租金吸引小商販
8年來,工人們一直生活在“板房村”,一邊等待結賬,一邊尋找新的謀生路徑。
伴隨著晨光,“板房村”從寂靜變得嘈雜起來,居住在此的人們為了一天的工作開始忙碌起來,隨後推著簡易的早餐攤,菜攤、水果攤向外走去,到附近小區或市場做生意。留在村內的大都是老人和小孩,時常有老人在孩子們走後拿起袋子到附近撿廢品補貼家用,小孩在廢墟的土地中玩耍。
“我們很想回家,但卻不能回”,討薪的老人有時安靜下來,會默默流下眼淚。佝僂的背和深刻眼角的皺紋明晃晃地揭示了他們已然年邁的事實,談起這8年的討薪生活,老人仍舊情緒激動,聲音嘶啞,顫抖地用手舉出3的手勢,口中不斷重複著“借了300萬啊”,加之高額的利息,老人始終不敢面對親戚朋友,8年未敢回家。
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人們回想起8年來所居住的環境,稱已經搬了兩次。2008年停工初期,建築工地城墻外有兩排正規的活動板房,也是工人最早居住的地方。而在2012年年底,區政府拆了施工現場外的臨建房後,面對各方面欠款,工人們無處可去,也並不願意離開討薪工地,一時全部住進了施工現場,晚上居住在爛尾樓的地下室。
一年後,由於地下室陰冷潮濕,不少老人和孩子開始身體不適,慢慢有的人開始在爛尾樓旁邊搭建板房,由地下轉到地面上生活。2013年一整年,活動板房圍繞著爛尾樓逐漸興起,到2014年下半年已經發展鼎盛。由於建一間板房費用為7000元左右,少數家境貧困的人仍居住在地下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