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中國政府網) |
中評社北京11月7日電/今年裡加會晤的獨特之處在於,在16+1領導人合影前,新誕生了另一張“全家福”:17國國旗前不僅站著本國領導人,還有一位本國漢學家代表。
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似乎與水結緣。“16+1”領導人會晤,從最初的多瑙河畔到去年的太湖之濱,如今又來到波羅的海。似乎巧合、更像隱喻的是:中國哲學講究“水到渠成”,16+1合作,尤其是中東歐16國對推動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巨大的需求,與中國在裝備製造性價比最優的產能以及推動工業化進程的經驗對接,從而使得相互間開展國際產能合作變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李克強總理曾經援引老子《道德經》中這句話闡述國與國經貿之間的互利合作共贏。因此不難想象,當一位來自中東歐的漢學家告訴中國總理,自己剛剛將《道德經》譯成本國語言時,李克強的贊許之情溢於言表。“真不簡單啊!這可是很難的一項工作!”總理說。
這一幕發生在拉脫維亞首都裡加的國家圖書館內。李克強在這裡出席第五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後,專門與各國領導人一起會見各國漢學家代表。事實上,在此前的會晤中,16國領導人的發言幾乎都提及了人文交流的意願,並以此作為彼此間合作的亮點和增長極。而中國總理就推進下一步16+1合作提出的四大倡議中,進一步密切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也是其中的一大倡議。鑒於此,此次會晤的地點——國家圖書館,以及各國漢學家參與活動這項特殊安排,也就變得水到渠成了。
會見中,著名漢學家、拉脫維亞大學孔子學院院長貝德高向李克強贈送了由他編纂的《精選拉漢雙語詞典》。“這是送給您的一件小禮物。”貝德高說。李克強總理接過禮物後鄭重回應道:“雙語詞典對推動中拉關係發展具有特殊重要作用。語言是文化溝通的橋梁。你這可不是一件小禮物,而是一件很大很大的禮物。謝謝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