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店鎮政府則堅稱,他們不是毀樹,是“移栽”,移栽地點位於“中華古棗樹遺址保護公園”內,主要是為了保護。薛店鎮政府工作人員此前對媒體表示,他們是與河南境藝綠化工程有限公司簽訂的棗樹移栽協議。
“古棗樹被人為大量移植,移植後成活率非常低,這是棗農都知道的常識。”作為新鄭紅棗管理協會的農技師,花五鬆說,即便是移栽,也需要有科學的操作規範和一系列管護措施。然而,鎮上聘請的這家公司根本不管古棗樹的死活,
被伐掉的棗樹全部橫七竪八地堆放在“保護園”內,最後是媒體曝光一個多月後才陸續栽上,“導致樹木全部死亡”。
事實上,2010年9月,新鄭市政府曾“對位於新鄭市薛店鎮花莊村1023畝古棗樹實施文物級保護”,並設立保護牌。在該保護區內,100年以上的古棗樹共17660株,其中樹齡500年以上需要一級保護的古棗樹就有691株。
按照《鄭州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樹齡500年以上的古樹實行一級保護,樹齡300年以上的古樹實行二級保護,其餘的古樹實行三級保護。擅自砍伐、移植古樹的,責令改正,並處以5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造成古樹名木損
傷或死亡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但新鄭市旅遊和文物局卻稱,對該片棗樹林保護牌的設立沒有參與,也不知情。
“打贏又怎麼著”
“靈寶蘋果潼關梨,新鄭大棗甜似蜜。”新鄭曾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紅棗之鄉”,紅棗種植可上溯到8000年以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全市曾有30萬農民靠棗樹為生。
新鄭是沙土土質,有“上有搖錢樹,下有聚寶盆”一說。其中,“搖錢樹”指的就是棗樹,“聚寶盆”指的則是花生。花銀海是花五鬆的四哥,已經64歲。在他的記憶裡,以前鬧饑荒,他們背著百十斤的大棗搭煤車南下駐馬店、信陽、
漢口等地,將棗子換成糧食帶回來,全家人才得以活命,“這些棗樹比爹娘還親,饑荒時爹娘都不一定能救命,但這些棗樹能”。
正是這種出於對棗樹的特殊情感,花五鬆、花銀海等村民近3年來一直奔走在為古棗樹討公道的路上。
“砍樹前沒人通知,沒人商量,突然就推倒了。”花五鬆說,因為這些古棗樹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村裡一棵樹還給了500元的補償。但他還是心疼這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古棗樹,“500多年了,上面還有保護牌,說沒有就沒有了”。
通過申請信息公開,花五鬆等人得知薛店鎮政府和花莊村村委會並沒有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隨後又確認了薛店鎮政府從未向新鄭國土資源局申請相關工程的建設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