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的情況也不樂觀,新華社2016年11月23的文章稱,東北某城市一所大學,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8年之間,共流失了204名博士及以上的教授。《光明日報》在同年12月26日的文章也指出,遼寧某大學,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8年間,流失了204名教授;吉林某科研院所,2014年年初至2016年年初,流失了11位高端人才。
人才流失 其實也是你情我願
當然,人才流失也不能全怪東部地區高校過於貪婪。以東北地區為例,《瞭望》新聞周刊23日的文章稱,企業創新精神和創新動力不足,在科技成果轉化中不願承擔風險,也是成果留不下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一些高端人才的成果沒能在東北落地,到南方落地卻相對容易,人才就會跟著走。”
吉林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校長李元元表示,“我在華南理工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當校長時,企業家等在辦公室外頭,希望學校的成果能夠轉化。到了吉大,基本看不到企業家。”
不過,東北也有難言之隱,遼寧某大學負責人表示,現階段,東北經濟困難,但一些政策沒體現出來。例如評獎評優標準和平台建設的標準,大部分按照東中西部來區分,對西部地區有一定的傾斜,比如教育部的“長江學者”計劃對西部地區把年齡放寬了兩歲,而遼寧在評獎時卻要被按照東部發達地區對待。
中西部地區也存在和東北類似的社會和思想原因,但總的來說,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中西部、東北地區相對於東部地區的巨大劣勢是最主要的原因。
地方的實踐嘗試
當然,中西部、東北地區為解決問題也做了一定的嘗試。《青海日報》2016年8月12的報道稱,青海省在評價特殊人才過程中,不再把論文、外語等作為限制性條件,甚至可以因為能力、實績和貢獻突出而忽略學歷和職稱;科研經費用途不再卡得很嚴、管得很細,而是在總額控制的基礎上,由科研人員自主決定經費用途;科研成果轉化淨收入中提取的獎勵金,做出主要貢獻的團隊或個人可以拿走70%以上。這些人才政策的推出,一方面重視了人才的實幹能力和業績,便於人員的流動,另一方面起到了吸引、培育人才的作用。
《光明日報》報道稱,最近兩年,哈工大成立了7個產業集團,目前來看,在人才的吸引、穩定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機器人產業集團,成立不到1年,會聚國內外人才1200多人,其中博士70人,碩士300多人,高水平院校的本科生接近600人。由於突破了傳統企業用人的方式,採取“創業+創新+產業”的聯動發展方式,並採取年薪制、股權期權等激勵措施,從而為人才搭建了一個立體平台,吸引了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