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採訪了涉事共享汽車租賃公司的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承認,公司在運營和監控方面確實存在著一定責任。據介紹,涉事車輛是在上海某網點被人為破壞後,開至太倉一網點並丟棄。而在事故發生前,該租賃公司的工作人員已經監控到該車輛的異常情況,但並未及時處理,所以造成明明能不費吹灰之力就打開車門,“根據監控錄像,男孩前後一共開過兩次,第一次是在停車場內開,第二次上道路行駛,釀成慘劇。”
用他人賬號也能輕鬆開走
雖然,發生在太倉的這一交通事故只是偶然事件,但也足以使得各家共享汽車公司警醒。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靜安區大悅城購物中心,看到廣場上以及附近的停車場裡都停著一些共享汽車。記者打開了對應的手機APP,用朋友的賬號解鎖了一輛共享汽車,並且成功發動了車輛。記者發現,共享汽車內部跟普通車輛並沒有什麼兩樣,只是有一把車鑰匙鎖在方向盤上,並沒有特殊的設備,根本無從識別駕駛汽車的到底是不是註冊用戶本人。也就是說,只要有一部手機,再加上一個註冊成功的賬號,不管是誰都可以開走共享汽車。
一家共享汽車的工作人員表示,關於駕駛者的信息確認確實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也有過很多的討論,例如在每一輛車內添置攝像頭,通過人臉識別進行確認。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存在諸多困難,比如安裝了攝像頭,首先會影響用戶體驗,用戶可能會有一種被監控的感覺,另外,在政策指導方面,也還處於空白地帶,如果有關政策明確要求需要通過指紋、人臉等識別技術進行身份認證,那麼推進下去,用戶可能會更加理解和接受。”
還有不少隱憂待解決
此前有報道稱,共享汽車在試水廣州大學城時,有拿到駕照但尚未購車的上班族專門租用共享汽車“練手”。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也有不少市民表達了這樣的擔憂:“共享汽車的確十分便民,但是就怕很多人拿它來‘練手’,很容易把車子給弄壞,畢竟車子不是自己的,不一定會那麼愛惜。”
此外,業內人士認為,租車人駕駛共享汽車發生交通事故,法律責任尚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也就是說,用戶即使撞了車,只要車還能正常開且不牽扯第三方,就依然可以把車還到正常的停車點,而運營方也無法判定究竟是哪個用戶撞了車。這也是共享汽車容易被選為“練手”工具的原因。
前天,一名網約車司機告訴記者,最近他在嘗試用共享汽車開網約車賺錢。“在平台上接單後,不開自己的車子,開共享汽車。”據該司機透露,他所使用的共享汽車手機APP,現在還有優惠活動,大大節約了租車成本:“現在共享汽車都有一些優惠券可以抵充路費,出去接單還是有得賺的。”
之前曾有市民提出,如果共享汽車被貼了罰單,罰單該由誰來支付?昨天記者在靜安區體驗共享汽車時真的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只見一輛共享汽車的擋風玻璃上夾著一張黃色的處罰通知,通知單上注明,“該車於2017年2月18日19時06分,在鬆江區文匯路出龍騰路西約200米處違法停車,請違法駕駛人於3日後15日內持本通知單、本人身份證件、駕駛證和行駛證,到鬆江區公安分局交通警察支隊接受處理。”這個情況讓記者心中疑問叢生:已經過去了4天,這張處罰通知單為何仍然貼在擋風玻璃上無人問津?後面的使用者是否也會有承擔處罰的風險?罰單如果遲遲得不到處理,對這輛共享汽車的正常使用是否會有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