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鈴薯種子和擬南芥種子,正在實驗培育。 |
劉漢龍介紹,整個科普載荷呈圓柱形,高18厘米,直徑16厘米,總重量為3公斤,內部包含40多個零部件,加上螺絲釘、導線等後有100多個零部件,如何將這麼多零件整合併將重量控制在3公斤花費了研究團隊大量功夫。
另外,科普載荷將搭載馬鈴薯和擬南芥種子以及蠶卵,到達月球表面後將對其進行栽培和孵化。科普載荷主任設計師張元勛介紹,蠶產生二氧化碳,而馬鈴薯及擬南芥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構建起一個簡單的生態系統。
而通過觀察低重力、強輻射條件下植物的種子發芽、幼苗生長和開花的全過程,或蟲卵孵化、幼蟲成長發育、破繭成蝶,驗證月球環境下種子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激發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
溫控能源方面均為研究難點
但月球表面的氣溫、重量、濕度等眾多環境都與地表不同,如何在38萬公里的月球上順利讓植物及昆蟲存活,幾大難點也讓研究團隊頭疼不已。
張元勛介紹,科學載荷主要的幾大難點在於:溫控、能源、生態系統的構建和未知的情況。月球表面溫度在零下170℃-零上120℃間,而植物及昆蟲理想生存溫度為1-30℃,所以載荷設置保溫層,以保證植物和昆蟲的正常生長,同時通過導光管保證光照。
能源問題也是科普載荷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由於載荷重量嚴格控制在3公斤,所以任何零件的重量都會精確到克,這就必須選用能量密度大的電池,而在溫差大、高能粒子衝擊的惡劣環境下保證電池正常運轉也是一大難題。
謝更新介紹,這是將是人類首次抵達探測器都未接觸過的月球背面,各種意料之外的情況都要充分考慮,而他們的目標是將植物和昆蟲的生長過程向全世界進行直播,激發民眾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和探索宇宙的熱情。
(來源:《重慶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