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突發狀況也讓醫生感到無奈。一位陳姓醫生說,醫院技能考核出題出於保密,經常當天通知。“有一次早上不到7點告訴我,只能臨時通知停發當日出診號。對那些外地前來的患者,真的是很抱歉。”
“各種檢查、評比不斷,越到年底越集中,也是影響因素之一。”一位張姓醫生說,作為學科帶頭人,他不僅要搶時間整理材料,還要親自上陣推動,凡此都可能影響出診。
不按時出診,很多時候是客觀原因,但不及時告訴患者“帶教實習”,就有不少主觀原因。
“不經歷有效的實習,就難成為一名真正醫者,但實現起來總是矛盾重重。”一個醫學專業學生說,如果向患者說明自己以“實習身份”協助,即使指導醫師在場,也難免招來“你行麼”的質疑與拒絕。
一位醫務人員介紹,個別名醫安排學生代替進行一些操作,也不排除僥幸心理驅使。比如一次大型手術後,患者病情基本穩定,風險相對小的基礎工作,醫生可能交給學生“鍛煉”,也減輕自己工作量。
讓醫者回歸醫人、傳人
“醫者,以醫人為本。出診爽約或委托給其他醫生甚至是實習醫生代管,暴露出醫院管理失序,執行規定不嚴格。”
南開大學(微博)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吳帆說,師帶徒應“帶領”而非“代替”,這樣患者、醫生和學生的合法權益才能被尊重和保護。
要保障患者的知情權,就要有完善的監督體系,避免“有章不循”。一些患者認為,對於那些“爽約”醫生、不能保證患者知情權的醫生,要按有關工作規章問責。
名醫專家也同樣需要減負。
一些專家建議,承擔教學任務的醫院需平衡好身兼教學、臨床、科研等多職責醫務人員的工作安排,提前預留彈性時間,避免“人為因素掐架”。
應從根本上改變“救100個病人不如發1篇論文”的人才評價導向,讓醫者真正回歸醫人、傳人。
“帶教實習”中,要加強與患者有效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