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7日電/7月26日,西昌市西郊鄉長安村鐘官坡,66歲的周學明坐在家裡的院壩上,翻出了一大摞他收集、捐贈的文物資料,回憶起了自己的捐贈往事。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熱愛文物和考古的周學明,將自己從西昌的田間地頭收集到的各類文物,盡數捐贈了出來,30多年來,他已經捐贈了500多件記載著西昌文化歷史的珍貴文物。7月20日,老人又向西昌市文管所捐贈了18件文物,其中,包括距今上千年的大理國時期火葬陶罐4件,這些文物補齊了大理國時期白族先民移民到涼山的歷史,彌足珍貴。
老人捐18件文物 大理國陶罐距今千年
“老周”又要捐贈一批文物了。7月20日,原西昌市文管所所長、副研究員張正寧與西昌市文管所副所長姜先傑,來到西郊鄉長安村鐘官坡“老周”的家,準備接收這批文物。
“老周”就是周學明,66歲的他是名農民,個子不高,雖然頭髮花白,但精神矍鑠,精幹健談,“一”字形的胡須十分搶眼。
這次周學明捐贈的文物,數量多達18件:大理國時期火葬陶罐4件、明代火葬陶罐4個、清代墓碑拓片5件、清代石碑3件、民國石碑2件。
“都是好東西!”張正寧和姜先傑感嘆。特別是其中的大理國時期火葬陶罐,這相當於漢族墓葬制的內棺外椁,品相完好,其外罐色灰,直徑38厘米、高30厘米,外飾清晰完整蓮瓣紋,重約40斤,內罐外飾12生肖,內有數個銅片。陶罐反映了距今約1000年前,大理國時期的西昌,也就是當時的建昌府崇奉佛教、實行火葬的情況。
石碑內容,有《藍淑榜碑》《姚永富碑》等,記載了石達開率領太平軍進入涼山的歷史。其中的《艾銘清碑》和《重修黃水城垣碑記》,則反映了清朝末年張耀堂起事,西昌民主革命的歷史。另外的拓片,收集自喜德縣紅莫鎮桃園村,包括墓表、詩贊、墓聯等,內容十分豐富。
“極具史料價值。”姜先傑介紹說,特別是其中的陶罐,補齊了大理國時期白族先民移民到涼山的歷史,而這段歷史,在以往的文獻上,不過寥寥數語。
年輕時愛上考古 跟著專家學技術
周學明已經記不清楚,這是他第幾次捐贈文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