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華和同事們用清水和刷子輕輕地清理“黑大個”上的泥土。漸漸地,一個類似於圓錐形的物體呈現在大家眼前。
“你們看,這個東西上面還有字。”這一發現,讓李新華一行無比興奮:拓片、識讀……
兩廣鹽運使司奉督憲較准鐵鏍潮館秤重壹佰伍拾三觔(斤)捌兩嘉慶二年十一月吉日。“這是文物,是一個清代的鐵權!”李新華激動地說。
於是,在當時大堰村黨支部書記文永培的協調下,這個“寶貝”運回了鄉文化站,隨後移交九龍坡區文化館管理,現藏九龍坡區文管所。
九龍坡區文管所所長唐國慶說,發現鐵權的那個晚上,還有收荒的人,準備以2毛5分錢一斤把它收了,幸好大家多了個心眼,才把這個文物保存了下來。
比現代秤砣大得多
經鑒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鐵權印證了成渝古驛道商貿的繁榮
什麼是鐵權?顧名思義,權衡也,以之為參照,可以知輕重,所以鐵權就是秤砣。
在渝躍公路發現的這枚鐵權,高39厘米,呈柱狀,底面直徑26厘米,周長近1米。經文物專家鑒定,現為國家三級文物。
李新華回憶當時的情景仍記憶猶新:見到實物時,你真的會以為它就是一塊普通的鐵疙瘩,斑駁的銹跡仿佛在訴說著它的年齡,大部分人會把它當成廢鐵處理也情有可原。可是你仔細打量它,就會發現這不是單純的鐵疙瘩,在上小下寬的圓柱形鐵權上方有個“帽子”,中間還是留空的,方便掛在秤杆上稱重。可見我們的祖先聰明如斯,將“杠杆原理”運用得淋漓盡致,一根有刻度的等臂衡杆,一枚充當“砝碼”的權,就成為提供準確稱量的天平。
李新華說,難能可貴的是,鐵權上鑄陽文楷書:兩廣鹽運使司奉督憲較准鐵鏍潮館秤重壹佰伍拾三觔(斤)捌兩嘉慶二年十一月吉日。
證實為鹽商所用
計量制採取16進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