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30日電/土族是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距離省會西寧25公里的互助縣是全國唯一一個以土族為主體的自治縣。因土族婦女喜歡身穿代表彩虹色彩的紅、黃、藍、白、黑、紫、綠7色花袖衫,互助又有“彩虹之鄉”的美譽。近年來,互助縣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引下,凝心聚力,求真務實,走出了一條以產業發展為帶動、生態扶貧為助力、易地搬遷為突破、民生保障為依托,“四策並舉”的特色脫貧之路。
發展產業拔窮根
“尊貴的客人啊,歡迎到土鄉來!吉祥美酒敬您,潔白哈達獻給您!安昭嗦羅羅,安昭嗦羅羅……”聽著優美的歌聲,看著曼妙的舞姿,品嘗醇香的青稞美酒,這是“彩虹之鄉”特有的迎客禮。
“2017年我們村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實現收入835萬元。”威遠鎮小莊村村黨支部書記王國龍說,通過深耕安召舞、土族盤綉等民俗文化資源,20年前他們就開始發展農家樂產業。
集土族民俗歷史、宗教藝術及青稞酒文化為一體的土族故土園景區是互助縣精心打造的5A級景區,景區輻射帶動全縣旅遊產業。“今年遊客數已超過100萬人次,收入突破3.5億元。”景區負責人高和偉說,如今在土鄉,旅遊接待戶達到220餘家、從事文化旅遊產品加工專業戶超過500家。
“去年種了2畝當歸,收入8000元,今年擴大了10畝,預計收入4萬元。”東溝鄉昝扎村村民李永鵬笑著說。
作為青海省農業大縣,大力發展中藏藥材產業是互助縣重要的產業規劃。2017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4.6萬畝,產量達3萬噸,總產值達2.5億元,今年種植面積翻倍。
“要脫貧要致富,產業扶貧至關重要。”互助縣縣長安永輝介紹,目前該縣有33家中藏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初步形成“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鏈條。通過中藏藥材種植產業,參與的貧困戶接近9000戶,人均增收1300元。今年,參與種植的貧困戶達到1萬多戶。
生態扶貧去窮業
“我當生態護林員兩年了,主要工作就是巡山防火、清理垃圾。”王永利是巴扎鄉甘衝溝村的貧困戶,護林員一年15000元的收入讓他脫了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