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零件測試完好,還要管理好衛星的“發動機”——這是航天五院502所楊南基的工作。見到她時,她臉上略顯疲憊,但談及工作,眼裡似乎能看到“光”。“控制推進系統猶如‘刀尖上的舞蹈’,是份‘難差事’,更是個‘精細活’。”
難在什麼地方?推進器加注時,由於加注燃料有危險性,要花近一個月的時間準備演練,確保加注點滴不漏……
細到什麼程度?推進系統71個部件、200多個焊點,最細的地方內徑只有2.4毫米,既怕堵,又怕漏,需要拿氦氣筆、肥皂水反覆檢測……
作為全組唯一的女生,她沒有喊過一句苦、叫過一聲累。“自己參與研發的衛星上天了,便是最幸福的時刻。”
除保障每顆北斗正常運行之外,衛星之間還需建立通路,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的陳玲玲正坐在辦公室裡,進行緊張的測試。她像是個“大管家”,在衛星之間建立打通“太空天塹”的通途。
“我不太會跟人打交道,更喜歡和機器打交道。”陳玲玲說,自己有點內向,見人說話經常“不好意思”,但與機器“對話”,就覺得“自在得多”。
比起以上幾位的偏重設計、測試,下面這位“建築師”,似乎離北斗更“近”。
“我負責衛星的組裝。” 來自航天五院總裝與環境工程部的廖宏博說,如果把北斗衛星比喻成人體,各個核心器件就是衛星的“器官”,他的工作就是將各個“器官”通過導線等“血管”連成整體,賦予衛星“生命”。
“親眼看著北斗衛星從一個個零件整合成一個整體,覺得太神奇了。” 廖宏博說,“我們是‘追星族’,將青春寫進航天事業,很酷!”
衛星有了“生命”,還得接上“翅膀”,航天五院529廠的王國星,正忙著給北斗加裝太陽翼:“長達十幾米的太陽翼,水平安裝誤差要小於幾絲,工作精度比頭髮絲還要細。”
幹這樣的“細”活,做事就該“精益求精”。王國星卻說在這方面曾“吃過虧”——剛接受北斗任務時,第一件事就是製作一種打孔模板。“在學校時做過,覺得比較簡單,三下五除二就畫出了圖紙,交給了裝配員師傅。”第二天師傅來找他,說工裝精度不夠、又沉又不好用。“通過這件事我發現,工作中的每個細節都需要慢慢揣摩掌握,凡事不能想當然。”
劃破天際
他們是“技術控”,敢創新善鑽研愛發明,特拼!
“當了航天人,變得不再毛躁,就連孩子手工作品膠水塗得不工整,都要重新塗一次,容不得一點瑕疵。”
——航天人留言
北斗的關鍵技術,在一代代北斗人手上取得突破並逐漸成熟,相比於前輩致力於填補技術空白、加緊“技術突破”,“90後”更像是“生產線”上的一線設計師。
“分到我們手上的工作可能更基礎、瑣碎、龐雜。但對每個數據都不能馬虎,一點問題都可能影響全局。”陳玲玲在剛入職時,面對繁重的型號任務,常常失眠,連做夢都是工作上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