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黃艶表示,這些小區可能已經建成了20年以上,由於原來設計標準比較低,再加上維護、養護不到位,多存在管網破舊老化現象突出,養老、撫幼、物業等配套缺失,道路損壞、秩序混亂、私搭亂建等問題明顯。
實際上,老舊小區改造並非短期出現的新鮮事物。不過,老舊小區改造在過去很長的時間內,一直並未成為城市更新的主要工作。多位分析人士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彼時,城市更新的主要模式還是棚改。
進入2018年下半年後,出於防範隱性債務風險、去庫存任務階段性結束、防範部分地區房價過快上漲等多方面原因,棚改融資監管與相關政策出現較大變化。2019年4月,財政部公布的2019 年棚改計劃新開工數量僅285萬套,同比下降51%。
在這一背景下,和棚改對象存在重合部分的老舊小區改造,開始受到重視。儘管對房地產投資不存在拉動作用,對上下游產業的帶動效應也弱於棚改,但老舊小區改造投資強度更小、同等體量資金惠及面更廣,在部分區域內,部分取代棚改成為必然。
坐一次電梯三毛
“整個電梯裝下來要78萬,政府補貼24萬,剩下的錢由6層樓24戶自己出。我住六樓,算下來要出7萬多塊8萬塊錢,當然拒絕了。”
6月,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上海某老舊小區居民張浩(化名)這麼向記者解釋他為什麼反對他所在的單元樓加裝電梯。
實際上,由於老舊小區往往經歷了由公房分配,再到住戶買斷的過程,產權關係複雜、管理主體混亂、維修基金缺位等,都成為老舊小區改造的阻礙。盈利空間如何、錢從哪裡來,一直是各方最為關注的問題。在上述7月1日的國新辦吹風會上,黃艶在面對媒體關於項目資金籌措難題是否可以引入金融支持的問題時,也只是用“不能具體回答”“尚需調研”進行回應。
“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最缺的就是錢”,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學委會委員張險峰告訴記者,沒有改造資金來源、不產生新的盈利空間,自然沒有企業願意投入。而僅靠政府投入杯水車薪,難以完成如此艱巨的改造任務。
目前,老舊小區改造內容主要分三大類:一是保基本的配套設施,包括水、電、氣、路等市政基礎設施的維修完善,裝電梯也是其中非強制的部分;二是提升類的基礎設施,包括公共活動場地、配建停車場、物業用房等;三是完善公共服務類的內容,包括養老、撫幼、文化室等設施。
按照前述《通知》的要求,要按照“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完善居民合理分擔、單位投資、市場運作、財政獎補等多渠道資金籌措機制。積極探索通過政府採購、新增設施有償使用等方式,引入專業機構、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改造。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根據不同的改造內容,融資模式也有所不同。
其中,小區、樓道照明設施、維修更換水、電、燃氣管道、供暖設備、社區綠化等保基本的配套措施,根據相關機構測算,這類改造涉及總投資約1.2萬億。而從試點情況來看,這部分投資資金來源,多以政府財政為主,且占比在90%左右。
而在受人關注的“加裝電梯”領域,由於投入相對較大,也成為了各地引入社會資本的重要領域。
目前,各個地方都對增設電梯提供了10萬-25萬元不等的補助,廣西等一些地方,補貼還會隨著樓層的增高而增加。
在北京的嘗試中,主要有“代建租用”、由產權單位或是集體出資、業主自籌自建三種方式。一些小區改造過程中,建設外掛電梯時採取了“居民申請、免費安裝、有償使用”的“代建租用”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