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3日電/掃描微信二維碼,進入充滿科技感的界面,上傳一張面部照片,智能軟件解碼後就能生成一份號稱“看透你一生”的分析報告。易於操作的步驟,以及“神算子AI面相”“大數據AI面相”“AI智能算命大師”等極具蠱惑人心的宣傳,讓一些人沉迷於算命之中。然而,媒體調查發現,所謂的“AI算命”,不過是披著科技外衣,其背後是一條分工完整的“吸金”生意鏈,不足為信。
現實中,人工智能面部掃描主要是通過讀取人臉特征,用於身份識別。雖然對通過膚色和其他細部特征輔助判斷疾病有一定幫助,但用於看相、算命並不具備科學依據,背後更多是經濟利益。據報道,不少“AI面相”類程序都在顯著位置說明招募項目代理商,平台是最大的獲利者,有的代理商月收入過萬元。代理零門檻、層級無限裂變、收益按比例提成,“AI算命”的這種營銷推廣模式必須警惕。
對於“AI算命”必須加強監管。“AI算命”要麼是無證經營,要麼是打著咨詢、服務的旗號違規經營。一方面,市場監管部門要對此類不法經營行為加大打擊力度;另一方面,相關網絡平台也應強化自我監管,履行平台主體責任,對於“AI算命”、線上算命等實行有效規制,不給不法經營提供便利。
同時,對於這種披著高科技外衣的斂財生意,也需要加大科普力度。“AI算命”過程中收集的個人信息包括微信頭像、昵稱、用戶手機號、正面照片等,如果收集和使用不當,無形中會加大個人隱私洩露風險。所以,消費者也應增強防範意識,充分認識到此類“AI算命”可能帶來的法律及安全風險,自覺加以抵制。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玉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