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江上游的核心水源涵養地多措並舉管控水環境污染,圖為工作人員在廠區中央水處理系統生產廢水澄清池邊查看。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
3000平方米的泵站廠房內,8台巨型水泵持續加壓。在這些藍色“心臟”的作用下,每天入京的水量約370萬立方米,有效補足了北京龐大的用水需求。
經過80公里的地下旅程,再沿西四環一路北上,“南水”便躍出地面來到團城湖調節池。在這裡,“南水”將被統一調配,不僅能配送至各水廠,還能把富餘的江水補充至密雲水庫。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南水北調工程改變了廣大北方地區、黃淮河平原的供水格局,水資源配置得到優化。受水區40多座大中城市、260多個縣區因此受益。
在北京城區,73.3%的居民生活用水來自丹江口水庫,幾乎所有重要水源地皆有中線工程生態補水。北京市地下水位此前年均下降1米的局面不僅得到遏制,還回升了2.73米。
1億多人喝上甘甜“南水”
在千年古都北京,“上風上水”這個詞曾被不少人用來形容南北城的水質差異。過去,南城的水質給這裡的居民添了不少麻煩。
住在豐台區多年的趙飛艶女士一家對水質的變化有著切身感受。“原來的水碱特別多,燒完水以後壺底總是厚厚一層,不經常清理就得換壺了。”趙飛艶回憶說。
直到2014年底,她驚喜地發現,家裡的水和原來不一樣了。“我們家現在的燒水壺用了好幾年了,水垢幾乎沒有,之前可不敢想!”
點點滴滴的變化,源於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5年間,超過52億立方米的長江水在精心呵護之下抵達北京。如今,南城90%的居民用的都是“南水”,不僅改變了北京水資源的“南北有別”,也極大緩解了北京市水資源緊張情況。
“供水水質關乎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蔣旭光說,中線幹線輸水穩定達到或優於國家標準地表水Ⅱ類以上。
資料顯示,以北京為例,絕大部分“南水”會被引到北京的各個自來水廠用於日常供水,經過嚴苛的工藝和流程的淨化處理,最終流入居民家中。
趙飛艶所在的幸福家園小區跟郭公莊水廠僅有一條馬路之隔,這個水廠就是為迎接“南水”進京而建的。
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副總經理趙順萍說,郭公莊水廠水質處理的工序有8道,除了常規的沉澱、過濾外,還採用了臭氧、活性炭、超濾膜、紫外線消毒等國際先進的深度處理工藝。其中,紫外線消毒工藝在國內規模最大。
為及時掌握南水水質,集團與市水務局建立了南水水質共享機制,並在南水高藻期間,加密水質監測頻率,及時調整水廠運行工藝。同時,集團應用物聯網技術,加強水質在線監測體系的建設,在水源地、水廠每一個工藝處理單元安裝水質在線監測儀500多台;在供水管網原有370個終端水質檢測點的基礎上,又建設100餘處管網水質在線監測點,基本實現了從源頭到管網用戶終端全過程的水質在線實時監測,形成了更加完善、科學的水質安全保障體系。
“南城地區自來水硬度由以前的380毫克/升,降為130毫克/升,降低了三分之二,老百姓直接的感受就是水碱少了,水變甜了。”趙順萍介紹,集團正在建設亦莊水廠、石景山水廠、大興國際機場水廠,未來,北京市還會有更多的居民使用南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