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人間天河”工程 讓1.2億人受益
http://www.CRNTT.com   2019-12-16 11:03:46


無人機拍攝的丹江口水庫大壩。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石春先也認為,南水北調能不能成功,關鍵看治污。“東、中線在工程建設時,都提出了一些相應的治污措施,並劃定了一級水源保護區和二級水源保護區。”實踐證明,這些舉措確保了水質始終滿足要求,而且越來越好。僅河北黑龍港區域,就有500多萬人告別了長期飲用高氟水、苦鹹水的歷史。

  技術創新護航清水北流

  穿山越嶺、架橋過河,沿著現代中原文明、燕趙文明的腹地流淌,全長1432公里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跨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創造了多個中國之最、世界之最。

  水利部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司司長李鵬程在新聞發布會現場講解了兩種跨越河流的立體交叉方式,水上用渡槽,水下用穿河隧道。“中線囊括了目前世界各種各樣的渡槽方式,共幾十座,可以說是‘渡槽博物館’。”李鵬程說。

  渡槽俗稱“過水橋”,是專為跨越河流而設計建造的架空水槽。中線沿途的渡槽包括國內最長輸水渡槽沙河渡槽,世界最大U型渡槽湍河渡槽。為了穿越黃河,還修建了國內直徑最大輸水隧洞——中線穿黃工程,成洞內徑為7米,最大埋深35米。

  眼下正值冬季,南水北調幹渠會不會結冰,會影響輸水嗎?

  “冬季輸水因為天氣寒冷,總幹渠結冰很正常,關鍵是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控制閘門受到冰凍影響,保障冰期輸水的安全調度和運行平穩。”中線幹線工程建設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為了應對極寒天氣,他們採取了一系列舉措:制定冰期輸水調度方案,保持總幹渠高水位運行,一旦形成冰蓋,實施小流量輸水;加強對水溫、流速和流量的觀測,加強工程巡查巡視;在全線增加28條攔冰索、攔冰桶,在重要的控制閘前安裝擾冰裝置,並增加應急搶險車等。

  此外,與中線利用地勢落差調水不同,東線從長江下游的揚州起,自南至北地勢逐漸升高,直至地勢最高的東平湖,有40米以上的落差。那麼,東線工程是如何讓“水往高處流”的呢?

  秘密就在於東線工程建立的13個梯級泵站、34座泵站,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泵站群工程。這些泵站集群協同提水,一級一級躍升,把低處的水逐步提到高處。根據地形和揚水高度要求不同,泵站的設計也有不同,但每一個泵站都由進水池、泵房、出水池三部分組成,水從進水池進入,泵房提水後經由出水池送出。

  一流的工程,必須有一流的信息化管理手段相適應。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建設管理局為此實施了中線時空信息服務平台,工程防洪信息管理系統、中線天氣APP等一批信息化項目投入運行。目前已完成航空遙感探測技術、北斗自動化變形監測系統、水下機器人探測技術等項目的研發或試點工作,將積極運用大數據、雲技術、物聯網等技術手段,提升工程現代化管理水平。

  幾年來,工程智慧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中線工程通過水情數據自動監測與預警,全部閘站遠程控制,實現輸水調度自動化;依托視頻、智能安防系統,無死角安全監控,實現安全管理立體化;構建起標準制度體系,實現了運行管理規範化。

  “這麼短的時間內建成如此大規模、涉及面如此之廣的工程,是世界上其他國家不可能做到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名譽所長王浩評價說。

  沿途生態重現勃勃生機

  位於河北滹沱河畔的冀之光廣場附近,流水潺潺、波光粼粼,寬闊水面中叢生的蘆葦隨著清風搖曳,不時有水鳥飛過,岸邊垂釣的老人怡然自得。滹沱河是石家莊的母親河,曾幹涸了幾十年,如今重現生機,正是南水北調工程生態補水的一個縮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