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前門外大栅欄的發音淵源,還有一種說法。據傳,這與前門大栅欄曾經是古代皇家的珊瑚庫和珊瑚加工廠有關。珊瑚最早是作為貢品出現在宮廷裡,後來才作為商品出現在達官貴人的家中,一直被視為僅次於金、玉、瓷的貴重物品。清代在北京便有許多貯存和加工珊瑚的地方,其中前門外廊房四條所開設的珊瑚加工店鋪最有名,其經營者多為蒙古人。據說蒙古語把“珊瑚”稱為“shala”,所以人們將這條胡同俗稱為“沙剌胡同”或“紗絡胡同”,漢語的意譯是“珊瑚胡同”,用北京話一兒化,就成了“shalar”或“shilàer”。清康熙年間朝廷下令將外城各街巷兩端安裝栅欄,所以這條街巷的兩頭也各有一道大鐵栅欄,於是就按音攏字寫成了“栅欄(shilàer)胡同”,後因所建的鐵栅欄格外高大,而稱“大栅欄(dàshilàer)胡同”,簡稱“大栅欄”。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大栅欄系滿語,因為清代《光緒順天府志》中有“沙剌即沙拉,國語謂珊瑚也”的記載,而《日下舊聞考》中也指出:“舒嚕,滿洲語珊瑚也。舊作沙剌,今譯改。”
(來源: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