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工業內遷血脈存:抗戰時沿海工業遷渝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0-09 12:35:49


 
  臨江而建,長約一華里的生生花園,號稱戰時陪都的“國家花園”,包括國民黨權力核心中央執行委員會在內,中央監察委員會、國民政府農林部以及中央研究院、中國科學社等重要機構,均在此辦公。

  而當日集中展示的49大類千餘種產品,則堪稱遷川工廠四年來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胼手胝足、卓絕奮鬥的心血所在。大至煤鐵礦產、煉鐵軋鋼、機器電器、造船造紙,小至皮革、罐頭、肥皂、牙刷,舉凡國計民生之所需,幾乎無不齊備。

  連曾經的“世界第一工業強國”英國的駐華大使克拉克·卡爾,也在參觀題詞中寫道:“中國工業由沿海遷往內地,歷經艱險而能有今日之成績,足證中國抗戰大業已有堅定基礎。”

遠道而來的遷川工廠在重慶落腳,當然絕非一帆風順。1938年前後,大批工廠器材物資陸續搶運到重慶,起初只能在南岸圈地搭棚臨時堆放,有些廠商設法到城區內外租用民房或尋覓空置房地,因陋就簡,安裝機器,盡快復工。

  1938年1月底,遷川工廠聯合會在重慶沙利文飯店籌備成立之時,國民政府新設的工礦調整委員會(1937年9月成立,翁文灝為主任,專責戰時工礦企業事務)已派出專人到四川各地考察適當的建廠地點,經過一番奔波,選定了兩處地點:

  一是嘉陵江三峽沿岸的北碚。那裡周邊有崇山峻嶺作掩護,中間有較為平坦的壩地,經川江船王與峽防局長盧作孚長達十年的苦心經營,北碚的市政、文教、航運及工礦業已有初步基礎。工礦調整委員會決定,這裡將建設棉紡織工業中心,輔之以各種機械工廠。

  二是“鹽都”自流井、貢井地區。1936年,該地區產鹽總量為356萬擔,而除了供應民生食用外,還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工礦調整委員會計劃將內遷化工廠轉去,建成以化工企業為主的工業區。

  可是,大部分來自繁華都會大上海的遷川工廠拒絕前往北碚,擔心那兒過於偏僻(距重慶城陸路約140里,水路約100里),不利生產和市場銷售,他們更願意留在重慶城周邊設廠條件較好的地方。幾經周折之後,西遷的復旦大學進駐北碚,文教界人士也覺得此地山清水秀,適合學術研究,紛紛跟進——其中就有一位自北平輾轉南下的名作家老舍,他在北碚寓居六年,留下傳世名作《四世同堂》。

  多難興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