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嬌陽告訴記者,務農人員的要價不斷提高,現在男工每天的報酬是100元,女工則是70元。男工主要做些搬運活兒,女工一般負責包裝、捆綁等工作。
不過,即便待遇不低,楊嬌陽還是很難請來願意幹活的農民。“很讓人擔心。”她嘆了口氣,然後說。
除了這些短期工,楊嬌陽的合作社還雇傭了7位“工頭”。他們的年齡在40歲到50歲之間,負責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楊嬌陽看來,為他們提供的待遇非常豐厚——包吃包住,每年5萬元現金。
“如果願意務農的老人們離開了,就真的面臨務農人員斷層的情況了。”楊嬌陽皺眉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回鄉,不願意從事農業。”
事實上,“誰來種地”這一問題,早已引發全國範圍內的擔憂。
有調查顯示,許多地方留鄉務農者以婦女和中老年人為主,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過50%;占農民工總量六成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不願意回鄉務農。
例如,湖北省公安縣當地務農人員中80%以上年齡在50歲至65歲之間,這些“老農”中又有80%出於各種原因勉強照看著自家的“口糧田”。
不僅如此,從農業專業畢業的大學生真正務農者也是寥寥。
園藝專業畢業的研究生付本濤,是自然之心(北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技術員。他現在的工作,就是在生態農莊的田間地頭工作。
付本濤告訴法治週末記者,他所在的農業相關專業本科班級裡,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人不超過三成;碩士班級中,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比例能占到六成左右。不過,其中大多數人選擇考農業部門公務員及相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很少有人像自己一樣真正從事農業生產。
女大學生務農樣本
2007年,楊嬌陽從浙江省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畢業以後,在寧波一家公司擔任會計工作。但是工作的悠閑、重複,讓楊嬌陽越來越不滿意這份工作。楊嬌陽也在懷疑著扎根城市的選擇。她發現自己在城市裡漸漸喪失了理想和動力。
2008年,楊嬌陽辭掉了在寧波的會計工作,下定決心,回鄉開展農業創業。她要做一名新型職業農民。
“當年,我之所以回來進行農業創業,只有兩個簡單的想法。”楊嬌陽回憶說,“一是有一次從寧波回家,看到家鄉的田地都荒著,覺得很可惜;二是聽說國家出台了各種優惠政策支持糧食生產和農業生產。於是,我沒想太多,就辭職回鄉創業了。”
楊嬌陽的選擇引起了家人的強烈反對。她也面臨著來自親戚、鄰里鄉親們的質疑。他們不能理解,一個好不容易從農村考出去的大學生,怎麼還要回鄉種地,做這麼“沒出息”的事。質疑楊嬌陽“不會種地”的人也不在少數。
在中國農村,認為務農地位低的人並不少。
今年,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發布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在廣東省,過半數受訪村民不認同“務農可致富”的說法,近四成村民認為務農者社會地位低。務農辛苦且收入低,成為年輕人不願意務農的首要原因。
在楊嬌陽的務農之路上,最終她贏得了家人的支持。接下來,她又面臨著資金、技術和土地三大難題。
楊嬌陽聘請了父親的一位朋友擔任技術顧問,解決了技術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