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5月3日電/在北京的房地產市場摸爬滾打20年,張志遠見過有人因房子而暴富,也見過有人白白損失了17萬元,什麼都沒得到。
在那筆失敗的交易中,張志遠是“甲方”。他和妻子本來的打算是把自己在四環路邊的老房子賣掉,換一套郊區的獨棟別墅養老,房子早已經看好了,樓前有一大片菜地。
跟他簽訂合同的是一對情侶,這對相識了9年的戀人也計劃好了,拿到房本的那天就去領結婚證。前提是,他們要先把昌平區的一套商住房賣掉,才能交上200萬元的首付款,剩下的錢還能負擔起一輛車和一場婚禮。
從3月26日起,這些甜蜜的計劃都被打亂了。那天,北京市多部門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商業、辦公類項目管理的公告》,規定商辦類項目的銷售對象應當是合法登記的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有數據顯示,新政出台後3天內,商辦類的業簽約跌幅99.9%,張志遠遇到的只是其中一個故事。
已經收了100萬元首付款的商住房交易無法進行,張志遠的房子那對情侶也買不了了,但10萬元的違約金和7萬元的中介費,他們還是得出。
張志遠至今都記得,解除合同那天,那對情侶滿臉愁雲,一聲不吭,那時新政出台差不多剛一個月。
在此之前,張志遠那套四環邊的房子從掛出到簽合同,只用了一天,買家從看房到交定金,不超過3個小時。房子售價為510萬元,面積不到60平方米。
這幾乎是張志遠第一次不得不放慢買房的腳步。從1997年買第一套房子開始,張志遠就堅信“抓什麼都不如抓一套房”。這個商人平生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和看房,就連出門旅遊都總要去當地的書店和房屋中介逛逛。妻子跟他晚飯後出去遛彎兒,要是發現他沒跟上,回頭去中介門店裡找,准能找著。有幾次趕上店裡客戶要去看房,他也要跟著去,儘管人家根本不認識他。
為了買房子,張志遠“手裡都沒有閑錢”。他和妻子手裡有5套房子,但是一輛老牌面包車開了12年,“連發小廣告的都不願意往我這兒發”。
這些年來,張志遠見證了房價的一路飛漲。他眼看著路邊中介掛出的最低房價從“一字頭”(記者注:指100多萬元)變成了“二字頭”“三字頭”,直到現在“五字頭”越來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