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各地的人創作漫畫“我是查理”或是走上街頭,哀悼在此次伊斯蘭恐怖襲擊中喪身的12名無辜者。 |
中評社香港1月10日電(記者 楊犇堯編譯報道)法國諷刺雜誌《查理週刊》位於巴黎的總部7日遭到武裝人員襲擊,導致12人喪身。
對此,《紐約客》雜誌刊登專欄作者喬治•派克(George Packer)的文章,文章分析伊斯蘭教與此次恐怖襲擊關係、政教分離的法國內部的族群矛盾,以及此次事件對普世價值造成的衝擊,作者呼籲所有持相同理念的人團結起來。文章編譯如下:
近期在巴黎發生的恐怖襲擊,其原因不是因為法國同化了兩代的穆斯林移民,也不是因為法國軍隊在中東打擊“伊斯蘭國”。經濟蕭條、社會裂變以及西方價值被架空等時代浪潮會導致恐怖襲擊,但這次《查理週刊》遇襲獨立於這些因素之外,尤其,它應當被“理解和定義”為是對漫畫家之於宗教不尊重的極端反應。
“通過暴力實現目標”是存活了幾十年的一種觀念,此次恐怖襲擊正好是其中一例,正如英國作家薩爾曼•魯希迪因創作《撒旦詩篇》被伊朗政府下達全球追殺令,魯希迪因此躲躲藏藏近十年,該書的日文翻譯者後來被暗殺、意大利文和挪威文翻譯者一度被鎖定但最終幸運逃脫;這一觀念在“911”謀害了3000多個生靈;在2004年,荷蘭導演特奧•梵高因拍攝批評伊斯蘭教婦女地位低下的電影《服從》,在阿姆斯特丹街頭被穆斯林極端分子連開8搶打死;就在一個月前,巴基斯坦城市白沙瓦的一間學校發生恐怖襲擊,132個兒童和13名成人喪命,此外,這種理念還植根敘利亞和伊拉克引發大量強姦和屠殺,在非洲的尼日尼亞,無數青年人因這種觀念殞命,但外界卻知道得很少。
因為該觀念是一個全球宗教的產物,因此,世面上充斥著大量的扭曲邏輯,試圖解釋恐怖襲擊與伊斯蘭教的聯繫,其中,好心人試圖撇清二者的關係,這些人聲稱大屠殺與信仰無關、伊斯蘭教徒信仰和平,恐怖襲擊令到伊斯蘭教“失去本真”(特別是在巴格達爆發自殺性襲擊事件後,我聽到越來越多的伊拉克人說“穆斯林根本不會這麼做”),而另一部份的人,他們把所有譴責歸咎於伊斯蘭教神學的內容,認為其他宗教無論從歷史發展還是經文上看,都顯得比伊斯蘭教更加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