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在職人員的社會統籌部分資金用於當期支付已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個人賬戶的資金用於積累,用來保證參保人退休時使用。
但是,據記者了解,目前很多地方每年的養老保險金支出遠遠大於收入的額度,而地方的主要解決方法除了增加財政補貼外,就是擠用個人賬戶資金應對當期發放,從而造成個人賬戶“空賬”。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此前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記賬金額約為2.5萬億元,但實際上賬戶裡做實的僅有2703億元,個人賬戶“空賬”已超兩萬億。
當期支付的部分已經支付,應當積累的部分卻未能實現積累,這樣的結果就是,個人賬戶資金如不能彌補,現在正在交付個人賬戶養老金的職工,在未來退休領取退休金時將會形成很大的支付缺口。
就此,“做實個人賬戶”的內容在中央文件中被反覆提及,並在遼寧等地廣泛試點,但現實卻在另一條軌道上與政策並行。
因為,做實個人賬戶的資金均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而作為最終的出資者,財政部門並不支持立即做實個人賬戶。理由很簡單,因為按照現行制度設計,做實的個人賬戶資金只能以一年期活期利率存在財政專戶,白白貶值。
據記者了解,10月中旬,由人保部牽頭的養老制度研討會已將“個人賬戶採取名義賬戶制”納入頂層設計的研討範疇。也就是說,將當前統籌賬戶的20%全部並入個人賬戶,但並不做實,在滿足當期發放之外,結餘部分全部用於投資保值增值。
事實上,類似的解決途徑依然是治標不治本,消除“怪現狀”仍需靠即將成行的養老改革方案。
(來源:《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