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7日電/據新華網報道,中紀委近日公布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的153件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案件,其中涉及違規辦滿月酒、婚宴、生日宴等看似風俗的“人情往來”在所有案件中占比近三成。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喬遷新居成了給領導送“紅包”的機會。
《廣州日報》刊文稱,打著人情風俗旗號的違規違紀案件之所以大行其道,與我國“人情社會”的傳統密不可分。公職人員一不留神,就可能陷入“中國式人情”的漩渦而不自知:一來,逢年過節禮尚往來,本就是傳統習俗,收點禮物、送點人情貌似並不過分;二來在婚喪嫁娶等場合,無論是送上禮品還是“紅包”,大多不會要求立即“關照”,官員甚至可以自稱“不是我想收,是人家堅持送”。
懷著這些想法,意思意思多了,表示表示慣了,情與法的邊界也就漸漸模糊了,直到蒼蠅養成老虎才知後悔。比如因貪污判死的安徽省原副省長王懷忠曾辯解:“逢年過節,總會有人來表示一下心意,這些都是禮尚往來,怎麼能認定是受賄呢?”安徽長豐縣國土局原副局長袁智林涉嫌受賄,卻堅持認為有些收錢屬於“正常人情往來”。還有重慶市城口縣人大常委會原主任於少東操辦兒子婚禮,借機斂財達200多萬元。種種案例都說明,人情風俗儼然成為了一些官員腐敗的“遮羞布”。
我國本是禮儀之邦,逢年過節互致問候、走親訪友本無不妥,婚喪嫁娶登門拜訪也屬人之常情。但近年來,各種節慶、宴請卻有異化趨勢,所謂的“禮尚往來”中不是真誠的情誼交流,而成了權錢交易、以權謀私的“曲徑通幽處”。公職人員的特殊身份,讓這些再平常不過的場合成為“高危場所”。官員必須意識到,掌握了公權力,就必須承擔隨之而來的公共責任,他們的“朋友圈”不同於普通公眾,爭著搶著要與官員稱兄道弟的,大多是奔著他們手中的權力而來。送上的是紅包禮品,索要的是批條子、開後門、走關係。這種畸形的人情往來,無異於埋下了腐敗的定時炸彈。
在中央重拳反腐的大背景下,明目張膽的腐敗風險陡升,一些腐敗行為開始尋找更為隱蔽的形式,被權力尋租綁架的人情風俗就是一例。正因為此,中紀委發布相關規定肅清官員生活作風,緊盯假日節慶等重要節點。如中秋節即將到來,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正式開通公款送月餅等“四風”問題舉報窗。在地方,四川蒲江規定婚喪喜慶中禮金限額,廣東廉江還限制紅白喜事的宴席數量……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規定,不是限制公職人員自由的“緊箍咒”,而是保持幹部隊伍良好作風的“護身符”。
要將腐敗的人情風俗遮羞布掀掉,首先應引入多方面的監督,完善預警制度。一方面要在重要節慶、事件前給各級官員打好預防針,一方面還要鼓勵群眾舉報、輿論監督。近日,廣東省便統一公布各巡視組舉報電話,以收集舉報線索。同時,也可運用一些新手段做好預警。比如此前佛山就率先上線黨員領導幹部操辦婚喪喜慶事宜信息管理系統,黨員幹部本人和直系家屬的婚慶、生日等事宜進行宴請都必須提前申報日期、地點、預計開支、邀請範圍等。若申報內容超出預警範圍,系統將自動發送預警信息便於紀檢監察機關監督。其次,社會風氣、官場風氣的轉變是一個長期過程,打掉人情腐敗更應在平時多下功夫。除了進行下游圍堵,更要注重上游防範,從根本上對公權力進行有效的約束。只有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讓公權力運行在陽光之下,才能根治人情腐敗頑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