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4日電/調查數據顯示,90%以上的中國人很看重春節,表明春節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十分深厚的群眾基礎。但是,多數人對長期以來春節理念傳承的現狀不滿,期望全新的更為大眾所接受的載體重塑傳統春節文化的內涵形象。
《瞭望》新聞周刊報道,2月11日,正值臘月二十三,中國俗稱的“小年”,人民大會堂裡近千人的一個會議廳中,每個人脖子上都掛著一條大紅色的圍巾,放眼望去,熱氣騰騰,紅紅火火,甚為壯觀,提前營造了過年的氣氛。
由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國廣播電影電視報刊協會和東方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主辦的“民族夢·中國夢——中華‘春節符號’全球發布盛典”舉行。中華“春節符號”首次與世人見面。
圖案將漢字“春”與“福”,依托中國結的編織元素結合在一起,中軸線上點綴三個圓點,象徵春節時處於同一直線上的太陽、月亮和地球。五處白色圈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理念特點是,依托中國傳統元素的圖形,將中國傳統的天文歷法科學與傳統精神訴求結合,渲染節日氣氛的同時傳遞中國文化。
“中國人過大年,過春節,過了幾千年,從來沒有特定的符號。雖然過年常見的春聯、鞭炮、餃子、湯圓等充滿濃厚的人情味,但是精神上的內涵還不足,當下需要一個注入文化、注入精神的‘春節符號’。”中華“春節符號”全球征集活動組委會名譽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在致辭中表示。
有人會好奇地問,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春節,沒有符號不也一樣熱熱鬧鬧,被全球華人視為最重要的節日嗎?為何要在今天開展“春節符號”的全球征集和發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