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時間8月1日晚進行的男子3米板決賽中,廣東選手羅玉通與陝西名將秦凱聯手,以477.00分力挫各路強敵,為中國跳水隊斬獲本屆奧運會的第4金,這也是中國代表團在倫敦奧運會上奪得的第14枚金牌。圖為秦凱/羅玉通右在比賽中。 |
中評社香港8月2日電/美國《僑報》7月31日載文《倫敦奧運:金牌不應是中國唯一面孔》,摘要如下:
倫敦奧運會開戰3日,中國軍團的表現令海內外華人振奮:不但在首日一舉拿下包括“首金”在內的4金,更在歐美運動員長期統治的泳池裡攻下2金,加上在跳水、體操等項目上的傳統優勢,目前位居金牌榜首位。外媒不吝讚美之詞:“倫敦奧運,中國仍以金牌說話。”
的確,不想拿金牌的運動員不是好運動員。在奧運會這個國際大舞台上,中國人能夠長袖善舞,斬獲一枚枚代表實力與價值的金牌,自然是件值得慶賀的好事。我們要向冠軍們致敬,感謝他們為國家、為個人贏得榮譽,感謝他們把體育拼搏精神演繹得如此淋漓盡致。
但是,面對各大媒體上鋪天蓋地的首金、金牌榜、金牌故事、奪金點、金牌預測等炫目字眼,面對中國社會(尤其是國家層面、體育界)至今難以自拔的“金牌狂熱”情緒,尤其是在耳聞了金牌背後種種心酸、目睹了金牌之外種種不公後,我們禁不住要大喊一聲:“奧運會”不僅僅等於“奪金會”,金牌絕不應該是中國的唯一面孔。
是否注意到,女子射擊比賽金牌得主易思玲旁邊,另一個中國女孩喻丹那落寞的身影?是什麼思維,慣出了這樣“新拜金主義”?
是否記得,大力士吳景彪意外失金後,面對鏡頭突然鞠躬道歉、泣不成聲,怒吼“愧對祖國”?是什麼思維,讓“拿了金牌是功臣,拿不了金牌是罪臣”的極端思想,內化於運動員內心,給了他如此無法承受的壓力?也正是同樣的壓力,滋長了體育總局官員“金牌拿少了肯定被罵死”的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