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一種國產大型運輸機運-20首飛。 |
中評社北京1月29日電/環球時報報道,2009年,國產“空警-2000”預警機在國慶閱兵上亮相;2011年,中國第一種隱形戰鬥機殲-20首飛;2012年,第二種隱形戰鬥機殲-31首飛;2013年,第一種國產大型運輸機運-20首飛短短幾年間,中國空軍新一代主戰裝備井噴式亮相。外界感到驚詫的同時也十分疑惑:中國為什麼突然有這麼多新機型?它們的性能到底怎麼樣?這些新型戰機對於中國航空工業和中國空軍來說意味著什麼?《環球時報》記者28日就此採訪了多名中國軍事專家。
美國逼出的中國軍事現代化
按照新裝備通常10-15年的研製周期進行倒推,中國空軍這批國產先進裝備開始研製的時期可能主要集中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多名專家都認為,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發生的幾次局部戰爭,對於中國空軍作戰思想和裝備研製思路的轉變意義重大。
1991年的海灣戰爭是中國空軍轉型的第一個時間節點。《航空知識》雜誌副主編王亞男認為,當時中國空軍建設思想還停留在冷戰期間的蘇聯模式,裝備仍以仿制蘇聯米格-21戰鬥機的殲-7和殲-7放大版殲-8為主。西方普遍認為,當時中國空軍與世界先進水平至少有20-30年的差距,同期美國研製的世界第一種隱形戰機F-117已經服役並投入實戰,B-2隱形戰略轟炸機也已公開亮相。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在預警機指揮下取得巨大的信息優勢,各種戰機投擲激光制導炸彈,以及空襲比重遠超地面戰鬥的特點,為此後的現代化戰爭勾勒出大致輪廓。王亞男說,美軍在海灣戰爭中大規模使用電子戰武器和精確制導武器,讓中國空軍切身感受到巨大差距。一名中國空軍專家也贊同這種觀點,即美軍在海灣戰爭中的表現,讓解放軍開始將作戰環境設想從“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轉變為“高科技局部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