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之道 衝進中超或搞好青訓
缺少球迷關注,沒有市場回報,中甲聯賽的球隊想要成功逆襲就只有自力更生一條路,而擺脫“屌絲”命運的最直接辦法就是衝超。只要衝入中超,那麼球隊就等於躍過了龍門,同時也能夠擺脫不受重視的命運,進而換取市場回報。這方面已經有現成的例子,前年是廣州恒大,去年是大連阿爾濱,今年的例子則是上海東亞和武漢卓爾,他們都是通過衝超徹底改變了球隊的命運。
不過廣州恒大和大連阿爾濱等一擲千金的球隊具有一些特殊性,他們都是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超高投入贏得中超資格,但像恒大和阿爾濱這樣的球隊畢竟是少數,一般中甲球隊,即使升入中超也要面臨更加艱難的問題——更多的資金、更高要求的主場硬件設施和更多的大牌球員等。所以,相對於高投入,就產生了另外一種自力更生的模式,就是踏實地走青訓路線。
青訓這方面,是許多歐洲俱樂部採用的模式,他們自己會建立一套完整的青訓體系,同時在全世界範圍內招攬有天賦和潛力的青少年球員加以培養,待他們在聯賽中嶄露頭角時,再將其拋售出一個好價錢,俱樂部就用這筆錢來維繫生存。在國內,這種走青訓的模式依舊存在,遠的是“遼小虎”一代,近的就是徐根寶培養張琳芃、柏佳俊、武磊這一撥“東亞之星”。遼足依靠“遼小虎”一代在中超搏殺十餘年,其中的肇俊哲至今還是隊內核心,而且這批球員出走之後遍布中國頂級聯賽的各支球隊。而徐根寶十年磨一劍,終將上海東亞推向了中超的舞台,這種模式也是國內近幾年最為推崇的。不過這種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需要一個漫長的周期,在現今這個急功近利的圈子中,很少有投資人願意用十年的時間來打磨一支球隊。
缺少關注沒有市場
2004年中甲開賽時有17支球隊,但此後基本每年都會消失一支中甲球隊,最少的時候中甲聯賽只有13支隊伍。直到2012年穩定在了16支,但各俱樂部之間的實力和投入差距明顯,加上一些與中超球隊同在一個城市,競爭更是十分的劇烈。拿今年的中甲聯賽為例,北京理工、北京八喜、沈陽沈北、天津鬆江、廣東日之泉、貴州智誠等球隊所在的城市均有中超球隊,中甲球隊想要與老大哥們競爭各種資源是難上加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