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重慶大田灣體育場內,看台上雜草叢生,座位破損不堪。 |
中評社北京8月25日電/北京的大型賽事舉辦數量高居全國第一,給北京留下了寶貴的體育資源。如今,中小型體育場館分散在京城各個城區,觀其現狀,或能一探場館運營之困。
高收費與超負荷
在高溫藍色預警頻現的北京城,儘管三伏如虎,但朝陽區的吳先生仍舊選擇到朝陽體育館打羽毛球,“我喜歡打球,基本上每周都來三四次,盡量挑非黃金時段,這樣便宜些。” 據了解,北京市多數羽毛球場館採取分時段計價的手段,最大價格差別達1倍之多。
來自東城區的範正軍跟朋友一起每周大概來地壇體育館兩次,“現在不是提倡全民健身麼,體育館有運營成本應該適當收費,但兩個小時90元的收費感覺還是有些貴了。”
體育場館的高收費,已成為眾多健身愛好者邁入場館的“攔路虎”。對於這個問題,地壇體育館館長崔國慶也有苦衷:“我們價格的制定是根據場館整個運行的情況,比如工資、設施維護費、能源費等等,支出成本是很高的。”今年地壇體育館想維修場館周邊的路燈,但由於缺錢而只能作罷。據知情人士稱,對於部分體育場館的水電費,國家採取特種行業標準,費用更加高昂。
“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讓場館不空閑,把時間和設施都充分利用起來。”崔國慶表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地壇體育館每天從早8點開放到晚上10點,日均接待1700人次,每年只關閉6天進行場館、設備的維修和維護。14小時是北京大多數體育場館的運營常態,部分場館甚至擴大到了17小時。
如此一來,“對場地的損耗是很大的,現在館裡大毛病沒有,小毛病不少。”朝陽體育館館長陳景春無奈道,“有些時候,為了節省能源,羽毛球館裡夏天都不開空調。但就是這樣,仍舊只能勉強維持。2012年由於事業單位工資改革,館裡還負債70多萬元。”
公益與市場難兼顧
現在的體育場館可以劃分為商業和公共兩種,前者完全進入市場,一切交予“看不見的手”掌控;後者則是事業單位屬性,劃歸市、區體育局等單位管理,其中,又分為全額撥款、差額撥款、自收自支三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