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現階段這些國腳可以在與高手的配合中學習人家的思路和節奏,但在高水平外援的擠壓下,國腳們必然有人要作壁上觀,馮仁亮就是典型的例子。本土球員成長空間被壓縮,加之後備力量匱乏,後果可想而知。相反,諸如國安的張稀哲、舜天的孫可等國家隊新星,則在本隊外援實力並非超群的情況下,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也獲得了更快的成長。
第三,不少人擔心,恒大炒大了足壇的資本泡沫,迫使其他俱樂部進入被動的資金揮霍戰,整個職業足球資金鏈穩定性降低。恒大這樣的燒錢行為,能持續多久?恒大正用自身的產業鏈打消著人們的質疑。
在經過短短幾年從無到有的跨越式發展之後,恒大的產業鏈愈發清晰,雖然中超整體還缺乏造血能力,但恒大自身在場地廣告、票房、球迷產品以及各個年齡段球員的買賣等等都已初具模型。以票房為例,亞冠半決賽第二回合1800萬元票房收入,創中國職業足球20年來的紀錄。今年恒大的亞冠門票已經達到6000萬,如果加上亞冠決賽、足協杯和中超,恒大的門票收入將達到1億元,這也讓其他俱樂部望塵莫及。
可以說,在體育產業方面,恒大正在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未來各俱樂部亟須在資本、產業鏈、人才等各方面跟上恒大的節奏,只有這樣才能生存和發展。“恒大模式”的複制或許有難度,但足球產業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
“恒大模式”短期來說利大於弊,但從長久來看,還是需要變化和調整。如何借恒大崛起的契機,準確、合理地延續“恒大模式”帶來的積極影響,是所有中國足球人需要考慮的。否則,“恒大模式”在歷史長河中就只能是曇花一現。(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