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有了打擊的規章制度,誰還敢有恃無恐作假?”遺憾的是,中國足協雖依國際足聯、亞足聯有關精神對中超、中甲及各級聯賽制定嚴格的規程,規程也明確“公平競賽”的必要性,但對於假、賭或各類消極比賽並沒有具體的認定標準。
足協“紕漏”給問題球生存空間
中國足協在具體工作中的一些“紕漏”,客觀上也給“問題球”的出現提供了空間。比如,本應安排在8月進行的中能與泰達之戰,因與啤酒節“撞車”而被推延到10月中旬補賽,儘管中國足協對此安排早在年初時就有預案,但由於補賽期恰逢保級戰如火如荼之際,因此有圈內人士直言,“如果泰達8月份踢中能,我打賭他們不會踢成1比4,因為那時泰達也未脫離降級危險……”說到漏洞,不得不提及的還有10月15日恒大客戰遼足的補賽。比賽當天,國足遠征印尼,缺少國腳的恒大最終以1比1戰平遼足。雖然3杆洋槍齊上陣,但試問如果眾國腳增援,恒大沒有贏球的把握麼?一位中超俱樂部老總對此也表示,“遼足當時也在保級,所以這場比賽對其他保級球隊來說也不公平。”中國足協內部也有人提出,如果在統籌賽程上能夠充分預見各種形勢,不要因恒大征戰亞冠而過分攪亂賽程,或許關於泰達的疑慮便不攻自破。
點穴
喊打“默契球”不如修正“價值觀”
很遺憾,當恒大即將登上亞冠之巔時,國內媒體體育版頭條位置卻被“泰達受懷疑”所占據。這不是泰達一家的尷尬,而是中超不被信任的寫照。信任僅僅依靠喊打“默契球”換不來,職業聯賽需要與之相輔相成的價值觀,關於真誠與遠略。
細細算來,能引來外界對泰達質疑的比賽不過三場,分別是泰達與遼足、中能與泰達、亞泰與泰達。因為3場比賽都出現了高比分,3場比賽中泰達無論過程還是賽果與之前都判若兩隊。但這3場比賽裡沒有越過規則尺度,足協和輿論無從指認其造假。
泰達備受懷疑,其背後實際是中超聯賽缺乏公信力。此時此刻,在司法介入足球監管舉步維艱的今天,缺乏事實依據作支撐的指責,浮於表面的監督與提醒並不能從根本上緩解外界對中超的不信任,當然也不能根除“假球、默契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