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3日電/“以前我打球的那個時代,其實就有歸化運動員,但那時的新聞傳播方式沒那麼迅捷,沒有現在的影響大。但越來越多歸化球員的出現,根本上是因為我們的體育體制有不小的局限性。”中國男籃名宿、現任西北工業大學男籃主教練王立彬告訴記者。
在前不久結束的東亞運動會上,代表日本女籃出戰的王新朝喜的出現,再度挑動了國人的神經。王新朝喜原名王岑靜,1987年12月在天津出生。2003年,王岑靜移居日本,改名為王新朝喜,就讀於日本岐阜女子高等學校,在那裡開始了籃球訓練。隨後她進入日本白鷗大學,2010年加入三菱電機女籃,征戰日本聯賽。
王新朝喜並不是第一位被日本隊歸化的中國籍球員,前不久鬧得沸沸揚揚的前北京首鋼女籃隊員李明陽、曾在WCBA賽場征戰過的李莎莎、2008年入選日本青年男籃並出戰亞青賽的張天傑等。如果再算上其他領域,諸如當初的乒乓球選手小山智麗,以及被哈薩克斯坦歸化的舉重選手祖爾菲亞(原名趙常玲),越來越多的運動員,因為各種原因選擇為其他國家和地區代表隊效力。
“很多運動員都是被日本歸化的,因為在歸化運動員方面,日本開放得比較早。”曾經在日本生活過一段時間的王立彬告訴記者,“通常以收養、結婚和上學的方式完成歸化。以歷史的角度而言,被日本歸化可能讓一些人從情感上難以接受,但從其他方面看,這種現象應該是非常正常的。”
現在,被其他國家和地區代表隊歸化的中國運動員,大致分為兩種。一類是李莎莎和李明陽這樣,曾經在專業隊訓練,甚至入選過國字號球隊的;而另一類就是像王新朝喜這樣,從未接受過專業訓練,從中學後便移居海外的。前一種類型,由於其曾在中國籃協注册,因此便於監管——李莎莎和李明陽還從未代表過日本隊征戰國際比賽。但像王新朝喜這樣的運動員,由於之前從未進入過中國的體育體制內,所以代表日本隊參賽,中國方面根本沒有辦法。
但不論是哪種類型,歸化造成了中國體育人才流失卻是不爭事實。究其原因,從表面上看,是我們運動員收入不高,特別是被歸化人數較多的女籃運動員,每月僅區區幾千元的收入,確實令許多運動員心灰意冷,但從根本上說,人才流失其實是中國教育和體育分立形成的體制壁壘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