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2013-2014賽季CBA聯賽體測,第二日專項速度耐力測試,多數老隊員感到吃力。圖為球員們測完累癱在地上。 |
中評社北京10月27日電/CBA新賽季體測已完,可爭議未止,“關門”的補測及最後兩項測試都讓質疑聲甚囂塵上。除了對體測本身技術方面的探討,足球體測的“前車之鑒”同樣值得關注,要警惕CBA體測成為交易平台。
體測雖小,但卻關乎球員能否上場比賽。本屆CBA體測開始時,低通過率令人大跌眼鏡,甚至一些國手名將也通關艱難。三大球中,足球的體測也曾有過類似場景,大批球員難以通過,體測的“通行證”於是漸漸變了味,“花錢買平安”時有發生。
體測本身強調球員基本功,同時可以督促球員在休賽期訓練,可一旦蒙混過關變得輕而易舉,體測對球員的督促也就無從談起。長年累月如此,最終受傷的是運動本身,籃協肯定不想如此,要想完全杜絕體測灰色交易並非易事,但也不難,透明公開是法寶之一。
本次體測,補測時不准媒體進場,深蹲和臥推兩項也不對外開放,這就讓此間可能存在的“操作”給了大家充分的想象空間。如果一切完全公開、完全透明,閑言碎語自然煙消雲散。
完全公開,如果大範圍不能通過,聯賽咋辦?沒人打球了咋辦?首先籃協應對球員們有足夠信心,同時須知,陣痛雖然很痛,可也讓人清醒,曉得趕緊醫治;慢性疾病雖無明顯症狀,但卻可能致人死地。
在某調查機構對針對國內16項體育賽事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在賽事認知、賽事關注和賽事喜愛度三項統計排名中,CBA均高居榜首。人們質疑、議論體測,更多的是懷著對CBA的擔心,擔心CBA體測走上12分鐘跑、YOYO體測的老路,擔心中國籃球會重蹈覆轍。
在體育比賽中,球員的體能是最基本要素之一,倘若體測摻假,或者存在所謂的花錢過關,那毀的將不僅是CBA,還有整個中國籃球。(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