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3日電/新華網報道,在中國職業足球整整20年歷史中,貢獻國腳最多的大連代表著底蘊,但昔日的“甲A巨人”在今天轟然倒地,這使得有些亮色的2014賽季在遺憾中落幕,也告誡著中超管理者們仍要為“真正的職業化”而努力。
不可否認,從競爭角度看,2014是近四年來最具活力的一個賽季。還記得去年,恒大以讓人生畏的統治力,實現三連冠,還打破三大紀錄,其他球隊難以望其項背。但今年已不再是那個“恒大一出,誰與爭鋒”的時代。裡皮的球隊雖如願衛冕,但直到最後一輪的收官戰,北京國安才宣告爭冠失利,讓懸念貫穿始終。而且,恒大在與身後三強的交鋒中已難占上風,這預示著中超正呈現“一超多強”局面。從聯賽整體健康發展看,這是個進步。
走過20年的職業化道路,聯賽文化正滲透到中國城市中,豐富著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不能不說是另一抹亮色。今天的中國,每個周末,能固定吸引數萬人到場聚集觀看的唯有足球,這讓隨之而生的一條條產業鏈正快速形成。曾經只願購買“紅黑條衫”等歐洲豪門球衣的中國觀眾,如今可以自豪地身披家鄉球隊的戰袍,分享著自己聯賽的快樂,因為中超和俱樂部已經成長為一個個響亮的品牌。這也推動著體育產業在中國蓬勃發展。
當然,在看似繁華的表象下,中超仍有許多“粗放型”經營的缺陷,這也是其難以真正職業化的原因,更導致一個發展“瓶頸期”難以突破。
拿最成功的恒大為例,這四年來的一些做法,也曾偏離職業化的標準。比如,球員們的胸前廣告可以臨時更換,俱樂部名字也會因為新股東的加盟而發生變更。可要知道在機制健全的英超、德甲,不論你的股東、投資人多麼強勢,俱樂部和球隊名字100年都不會變,因為它是獨立存在,屬於當地一代代的萬千球迷,是從爺爺到孫子的數代人的精神傳承和信仰,他們是先有了俱樂部才有了職業化。但俱樂部到了中超已不那麼單純,有時就變成了依附在投資人身上的營銷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