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姚鵬程的身上,他比周躍龍離開校園稍晚,除了師兄弟外,幾乎很少與同齡人接觸。後來回了四川,與師兄弟們的聯系也少了,如今在內江打球,幾乎沒有朋友,更別說20歲這個年紀應該有的美好情感了。“每天打完球吃完飯之後,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基本上都不出門,窩在家裡看電視。台球帶給我的負面真的不少,尤其是喪失了很多童年樂趣,我有時候也很羨慕在校園裡的那些同齡人。”
等待機會
“這條路布滿荊棘,但只能埋頭而行,因為沒有其他路可走”
在追隨丁俊暉的道路上,這群年輕人都有過悔恨,有過放棄的念頭。姚鵬程說,那是因為艱辛,因為枯燥,但更多是因為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我們練球的基本都有這種想法”。但他們大多都在咬牙堅持著,即使有過短暫的放棄,也很快回到這條道路上,而原因,似乎并不能完全用“熱愛台球”來解釋。
“如果當年沒有選擇這條路,可能我就跟家鄉大多數家庭條件一般念書又不行的孩子一樣,找一份剛剛能糊口的工作,比如開出租車,每日穿梭在成都的大街小巷,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可以去英國。”2008年,10歲的周躍龍被父親帶著,來到了伍文忠在廣州的球館,從此開始了在異鄉的漂泊。周躍龍迷茫過,憤恨過,且不止一次想放棄,“有時想打好卻又打不好,每天都是不停地練啊練,又沒啥成績,更看不到未來,就想著回成都去算了。”好在周躍龍的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強,總是能很快地修正自己的想法,用他的說法,就是“對台球的熱愛戰勝了放棄的念頭”。隨著年齡和球技的增長,尤其是如今已經取得一些成績,這也給予了他強大的信心,讓他相信自己當年棄學的選擇是正確的。在采訪中,盡管不時流露出遺憾和擔憂,但周躍龍始終強調一點:“我從不後悔,有得到就肯定有失去,如果不退學,那球肯定打不好。”
而姚鵬程在前年底,一度有三個月放棄打球,“覺得自己球打得越來越臭,很煩躁,就停了三個月,感覺對未來看不到希望。”但三個月後,他又重新拿起球杆,這其中,有親朋好友的規勸,但也有自己的無奈,“想了一下之後,還是覺得應該繼續打球,因為除了打球,其他的我也不會啊。”姚鵬程始終認為,自己并不比誰差,只是欠缺了一個機會,於是他給自己訂下了一個“三年計劃”:如果三年內打不上職業比賽,就永遠告別台球。如今,他就在等待這樣一個機會:“有可能打好了一次就能進,那樣什麼都會有的。” (來源:《成都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