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斌是苗思傑學校的輔導員,她的很多學生現在都分布在鳥巢的不同崗位,擔當本屆田徑世錦賽志願者,體驗著7年前她所經歷的一切,同時在體驗中完善和提升自我。
2008年北京奧運會,大二學生肖斌在鳥巢附近的國家會議中心擊劍館擔任志願者,由於大量學生都參與了志願服務工作,大學放了3個月暑假。“我能當上志願者,感覺特別驕傲。”肖斌說,“除了奧運會,我基本沒有做過其他志願者。那時能當志願者的機會不多,到學校招志願者的活動很少,也沒有什麼從網絡或者其他渠道獲得志願者招募信息的機會。”但碩士畢業後,留校成為本科生輔導員的她卻發現了兩代志願者之間巨大的差別,“我們那時當志願者,是覺得自己對國家、對北京有一份責任。這7年間,北京舉辦了大量體育比賽和其他類型的活動,甚至民間舉辦的比賽也為我的學生提供了‘走出去’進行志願服務的渠道。豐富的平台資源讓他們依照興趣選擇志願服務的自由度大了很多。”
2008年,汶川地震中,很多人主動伸出援手,讓社會群體成為除政府之外不可忽視的救援力量,志願者的形象逐漸清晰起來。到了8月的北京奧運會,統一穿著藍色服裝、戴著五色微笑手環的志願者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為很多年輕人打開了一個觸碰社會的窗口。數據顯示,自2008年“鳥巢一代”志願者亮相以來,7年間,中國青年志願者數量激增至4000萬以上,90後大學生更是其中的龐大隊伍。
但這并非中國志願者最初的面貌。據江汛清介紹,在上世紀80年代初,聯合國曾派志願者到中國來參與文化、教育和科技等方面的建設,而隨同這些領域的技術與理念一同進入中國的還有“志願者”的概念。不到10年,“志願者”在天津找到了落地的契機,“學雷鋒”的口號成為中國志願者早期的宣言。於是,上世紀90年代成為了志願者事業起步和發展的大好時期,在社區志願者組織和青年志願者協會兩大組織發展起來的同時,還有很多行業性、專業性的志願服務機構逐漸成立。
“因為在國際性體育賽事中要承擔的任務不同,在年齡、體力、學歷等方面會對志願者有一定要求。”江汛清介紹,因此從2008年奧運會至今,大型體育賽事的志願者幾乎都是針對各大高校定向招募年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