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職業體育等著高校體育來“敲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9-09 10:34:57


 
  “讓學生在各個省市注册,代表他們參加全運會,注册後會給我們提供訓練經費、醫療保障等多方面的支持。”劉波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綫記者專訪時回憶,清華率先作了嘗試,“大概在1997年出現了第一批學生運動員。”

  與之并行的還有“運動員學生”,即最初身份是運動員,在體育系統內訓練成長,取得好的成績後進入大學,這就使得孫楊、謝震業等明星運動員可以在結束全運會賽程後赴杭州參加全國學生運動會的角逐。

  “總體來看,全運會上湧現越來越多大學生是體教結合30年的效果在顯現。”首都體育學院校長鐘秉樞認為,無論是“運動員大學生”還是“大學生運動員”,當下的運動會已經越來越能體現體教雙方“互相開門”的態度。只是,現在還是把目光集中在大學生運動員上,“高水平運動隊招生不得超過主管部門核定的本校年度招生計劃總數的1%”,所以真正能像郭鐘澤、王宇一樣達到國家隊水平的大學生還是鳳毛麟角,劉波說,“雖然人才數量在不斷增長,但具有很高競技水平的學生仍是個別,這只能看作體教結合的初步成果。”

“體育圈”之外有更精彩的朋友圈

  上世紀90年代,清華大學提出過“業餘趕專業”的口號,劉波強調,“指的是用業餘身份趕上專業運動員的成績,真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要進行專業的訓練。”可專業運動員必不可少的營養、傷病恢複、醫療保證等保障體系,都是高校體育的短板。

  盡管在增強軟硬件設施、引進國家隊教練等方面的努力下,學生運動員成績有所提升,可這些“福利”只能算是有益的補充,“一星期多發3張洗澡票。”提起學校辦高水平運動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主席毛振明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綫記者透露,即便是大學生的冠軍隊伍,學校也很難給更多支持,“尤其團體項目,很難成體系”,毛振明回憶起10年前,學校的籃球、足球、橄欖球3支隊伍“一年經費約10萬元”,在這種情況下,出現高水平的體育人才就是“冒”,“出一個是一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