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米27,這是王宇留在本屆全運會跳高場上的成績,寫論文、落實工作、准備畢業才是王宇全運會後的頭等大事。“他想留在田管中心工作,只有應屆畢業生才有北京戶口,離開‘應屆’就沒戲了。”教練王嘉陵也為王宇的前途操心,“如果工作落實後還有機會專心訓練,衝2米33、2米35還是有一定可能的。”
在王嘉陵看來,高校在體育人才的招生上具有優勢,但大學生運動員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就是“畢業很可能等同於運動生涯結束”,不少學生為了繼續運動生涯,選擇讀完本科繼續讀研究生,但學生的身份注定他們的運動壽命短於專業選手,“最終還是要落到就業上。”
可對於更適合年輕人參加的跳高以及一部分田徑項目來說,“高校是非常好的平台,只是對於運動員今後的發展,需要更職業化的操作。美國的大學生參加學生運動會有年數限制,到時限後只能參加職業隊比賽,這是要為職業生涯創造空間,因為進入到更高的階段,對醫療、飲食、藥檢等各方面的保障要求更高,學校沒有條件支撑。”
“籃球項目在這個問題上好很多。”劉波說,一些職業化程度較高的項目,正在打開從高校到聯賽的通道:一些本科畢業後去打職業賽的學生,清華會為其保留研究生入學資格。但職業化程度高的項目集體項目較多,這對高校的保障能力再次提出挑戰,“而且職業隊體系成熟,想走這條路的孩子會選擇俱樂部梯隊,高校招生通常對田徑、射擊等個人項目吸引力較大。”
“高校有科研和人才優勢,但缺乏資金和教練。同時,學生運動員可參加的賽事數量有限,大多數高校運動員努力到最後只能參加大運會,競技水平只能維持在大運會的層次上。”毛振明表示,要讓高校能輸送更多有質量的體育人才,目光要放得更加長遠,從現在一些高校運動員的競技水平看,“只要有相應的培養機制和必要的條件,大學裡完全可以訓練出最高水平的運動員。”
相對合理的綫路圖是將雙軌制慢慢推向并軌制,比如“舉辦更多的大學生聯賽,招生制度在一定階段放開,讓教練員逐步走進學校,給轉崗的教練以體育教師的名分,等等。”
中國體育後備人才培養路徑的規劃,并不是新的話題,而正處於激烈改革進程中的中國體育,也想知道如果高校能够打開一扇允許優質體育教育資源進入的大門,將會生產出多少美妙的勵志故事。(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