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3日下午,環中賽轉場至中國科技城——綿陽。 |
中評社北京9月14日電/旨在趕超環法的2011環中國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正在陝西如火如荼地進行,來自全球22支職業車隊的132名自行車好手也在為賽事錦標展開激烈角逐。賽事組織有序、參賽選手增多、媒體熱度關注,升級後的環中賽進行得熱熱鬧鬧,一切似乎都在逐漸步入正軌。但火爆背後,自行車作為一項普及度高的大眾運動,其基礎在中國卻越發薄弱。
曾幾何時,身為“自行車王國”,每天上下班高峰時的滾滾車流構成了中國大小城市街頭一道獨特的風景。儘管那時自行車更重要的角色是代步工具,但與之相伴的健身作用亦不容小覷。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車走入尋常百姓家,四輪開始逐步取代兩輪,交通擁堵成為普遍的“城市病”,自行車愈發受到冷落。
如今在一些大城市,自行車越來越少,騎車甚至被視為“沒有身份”的象徵。而當非機動車道上擠滿了汽車、甚至被辟為臨時停車場時,騎車不僅成了小眾行為,甚至還有了一定的危險性,騎車人的背影更顯“落寞”。經常騎車上下班的西安市民李昭就表示,非機動車道被開辟為公交車專用道後,自己騎車的道路被搶占,無奈之下只能騎上機動車道,給自己和機動車輛都造成了安全隱患。
當“告別自行車”成為潮流,以車代步引領時尚,普通民眾的身體狀況卻令人擔憂。調查顯示,從2008年開始,中國青少年學生體能素質連續兩年呈現整體下降趨勢,“小胖墩”越來越多。而剛剛公布的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也表明,大學生的耐力、速度、爆發力、力量素質均有所下降,中小學生、成年人、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率持續增長,成年人的絕對力量和爆發力持續下降,老年人的力量素質有所降低。 |